我們今天來聊一下,犯罪心理畫像(Criminal Profiling),在進入正題之前,我要先寫一個小故事,
“門鎖是好的……”
偵探側身走進現場,皺起眉頭的同時用手稍微捂了捂鼻子,在簡單的環顧四周之后,他把目光落在了死者身上,男性,身高看上去180左右,頭部鈍器傷……這個角度很奇怪不是么?他湊近看了看墻上的血跡,噴射狀……嗯……太奇怪了。偵探仿佛瞬間想起了什么,又一次蹲下看了看死者的傷口,順手檢查了倒在一旁的凳子,還有摔碎的玻璃杯。扯掉手上的醫用手套,再次用手稍微捂了捂鼻子。
“行么?”
“試試吧……”偵探說
“上次還是很厲害的,不過一直也都畫的很準確啊。”
“好……犯罪嫌疑人20-25歲,身高不到180,和犯罪者關系不錯,應該長期從事體力勞動,上肢力量很大,左撇子,熟練使用鈍器類工具,多血質體質,外向但容易激動。先從受害者的關系網下手吧,目標是一個從事體力勞動的年輕人。”
這當然是個故事,而在這個故事里,也最大程度的把犯罪心理畫像戲劇化了,即使在我自己隨便寫寫的小片段里,都可以如此夸大犯罪心理畫像,更別說一些受歡迎的作品了,比如《CSI》《他來了請閉眼》《沉默的羔羊》等。盡管電視劇或者電影里面的犯罪心理畫像專家技術很屌,而且準確率很高,但是現實情況,卻并非如此啊。
那為什么基本所有類似題材的作品都會有犯罪心理畫像的出現呢?很有趣的是,可能是因為一種對于傳世級作品的崇拜和規則的尊崇導致的,因為在柯南道爾于1887年的小說福爾摩斯里面運用了犯罪心理畫像之后,幾乎所有的類似作品中,都會用犯罪心理畫像去找尋線索。
所以犯罪心理畫像是什么?犯罪心理畫像是在對犯罪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確認罪犯的人格特征,行為方式,居住地點和人口統計學特征的過程(Curt R. Bartol, Anne M. Bartol, Criminal Behavior: A Psychosocial Approach, Pearson Education)。
在看過了影視作品也好,書籍也好之后,很多人關于犯罪心理畫像會產生很多的問題,而所有犯罪心理畫像的疑問基本都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犯罪心里畫像準不準?
多數人認為犯罪心理畫像是很有效的一種找到罪犯的方式,甚至是唯一的一種。但是Pinizzotto和Finkel的研究卻顯示犯罪心理畫像很可能是一種猜測,而這種猜測則是建立在多年經驗累積和直覺基礎上的。所有的犯罪心理畫像里面,有將近90%是不準確的猜測,只有將近10%是確實的結果。
真實的犯罪心理畫像很少提供非常具體的意向,多數是給出大概的范圍,然后試圖縮小偵查的范圍。好像一些作品中那樣通過犯罪心理畫像去確定罪犯確切身份的行為,幾乎是不可能在現實中完成的。
其次,犯罪心理畫像的缺陷是什么?
犯罪心理畫像有兩個基本缺陷,第一,它假設人類的行為具有跨情景的一致性。第二,它假設侵犯方式和現場收集的證據與特定的人格特征直接相關。心理學的研究說明一個最基本的道理,那就是所有人的行為都會隨著環境背景的改變而改變,而也沒有證據證明犯罪現場特征與犯罪人心理特征有直接聯系。
最后,犯罪心理畫像是不是真的有用?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犯罪心理畫像在變態型的犯罪者涉及到的案件中是有用的,因為這類型犯罪者留在現場的心理痕跡會很特別,并且引人注意。還有就是,在我們大量研究的犯罪行為類型中,會比較有用,比如連環強奸殺人案之類的。所以在普遍型的犯罪行為中就犯罪心理畫像就沒有作用了嗎?
答案是“很大程度上,在面對這些普遍型的犯罪的時候,犯罪心理畫像是無效的”,一方面是因為就心理痕跡研究的缺失,另一部分是前面所說的,對于這種大量的行為,不能確定其行為本身有跨情景的一致性,所以心理畫像的根本立足點是不成立。
留一個問題,世界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在真實個案中使用“犯罪心理畫像”這個技術的,是什么著名案件?提示是,案件發生在19世紀80年代的一個歐洲國家。
想到答案還有獎勵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