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嘉最近給我打電話吐槽,說這段時間爸媽過來幫她看孩子,結(jié)果相處很不愉快,令她頭疼不已。
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定是和女婿相處不愉快。
小嘉是地道山東姑娘,她老公則是安徽人,南北差異明顯,我想,岳父母過來,一定是和南方女婿的生活習慣不一樣,所以才產(chǎn)生矛盾,讓小嘉左右為難吧。
“嘁!才不是呢!我老公對我爸媽可比我上心多了,剛來那幾天幾乎天天帶著出去玩,吃飯也是隨我爸媽的習慣,他下班晚怕打擾我爸媽休息,每天到家都不敢開燈。是我啦!”
這就奇怪了,自己女兒和父母怎么會有矛盾?
小嘉說,原來沒有結(jié)婚之前,她和父母也是相處融洽的,但結(jié)婚以后,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她和父母的分歧就越來越大。一開始最大的分歧就表現(xiàn)在房子上,小嘉和老公畢業(yè)沒幾年,手里也沒攢下多少錢,到結(jié)婚了買房子時就準備買一個二手的小一點的房子,以后再換,但是小嘉的爸媽就不同意,說新婚不能住在舊房子里,不吉利,一定要買新房。可是一線城市的新房,哪里是說買就買得起的?小嘉的爸媽一定要拿出自己養(yǎng)老的錢來給小嘉買房子,小嘉堅決不同意,母女兩個為此還吵了一架。母親責怪小嘉不懂老人的心,小嘉怨父母強加干涉自己的生活,雙方不歡而散,到最后還是聽了小嘉的,買了套遠郊的一套二手房,為此父母一直心有不滿。最近過來幫她帶孩子,又因為教育觀念的不同,經(jīng)常產(chǎn)生矛盾。祖父母疼孩子,生怕磕著碰著,孩子出去玩,這也不許碰那也不許碰,孩子要什么都給買,眼見著孩子越來越嬌氣,小嘉覺得自己以前為教育孩子所做的努力全部付之東流了,心里便憋了一肚子氣,時間長了,終于在一次母親不聽勸阻堅持給孩子喂飯時爆發(fā)。母女倆都委屈得很,母親哭著罵小嘉沒良心,果然女生外向,白養(yǎng)了。小嘉也覺得委屈,覺得母親不理解她,打亂了她教育孩子的節(jié)奏。
聽完小嘉的吐槽,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父女(母女)間,也會產(chǎn)生這樣的矛盾,因為互相的不理解,而感覺受到了最親的人的傷害。
小嘉說,其實令她傷心的并不是母親教育孩子的方式,而是母親罵她沒有良心,說她女生外向,白養(yǎng)一場。小嘉覺得自己一直對父母很孝順,怎么因為這么一點事母親就說她沒良心呢?
天下的父母可能都是這樣吧,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以他們自己認為好的方式。小嘉的父母只知道新婚應該住新房,這樣才吉利,但是他們考慮不到城市的房價有多高,考慮不到買一套新房會給他們造成多大的生活壓力。對于孫輩,更是天性使然地”隔輩親“,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問題。于是作為兒女的我們,只能容忍這樣的分歧,盡量去迎合他們,然后又不停地為這種不理性的迎合收拾殘局。
父母年歲漸大,對社會的認知會越來越難跟上年輕人的腳步,觀念容易停滯,自然與后輩容易產(chǎn)生分歧。有時候年輕人堅持自己的意見,未必是所謂女生外向,只是比他們更清楚堅持自己的選擇路會更好走一些,但我們的父母很難理解。其實說到底,是相互之間思想的交流太少,上一輩和下一輩的人相互交換思想少,所以才會讓小矛盾升級為爭吵。
后來我告訴小嘉,不要和你媽媽吵,先跟她道歉,然后告訴她你為什么不希望她給孩子喂飯,也試著去理解她,告訴她你知道她是愛孩子,也許這樣才能幫她們母女化解矛盾。
溝通才是解決矛盾的良藥,即使跟最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