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內容:
第三部《工廠》
分析閱讀:
一、在談些什么
在浙江南部的定期考察,見證了浙江麗水從山地變成一個新開發工業城鎮的整個變遷過程,作者詳細描寫和記錄了這個變化和身處其中的人們。
二、閱讀摘要及心得
“幾年前,我沿著長城廢墟進行了第一次長途自駕游,一段段長城經過的農村正在逐漸逝去。我在三岔找到了一個家,因為我很想建立起跟現代農村的某種聯系。到了浙江,我思考的則是未來。在中國的南方,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像高速公路那樣迅速地改變著地區面貌:農田消失,工廠冒出來了,創業者、打工者涌進城來。”
在一個個經濟奇跡發生的背后,有多少家庭個人的成長變化,再擴大一點,對鄉村城市的格局也有著很大的改變力量。
“對中國的新興城鎮而言,前來報的頭幾批開路先鋒具有很明顯的局限性。而當美國的新興城鎮剛剛開始成型時,第一撥居民往往是商人和銀行家,跟他們一起來的還有律師。當人們還在住帳篷的時候,當地的第一份報紙已經刊印。最先修好的永久性建筑物一般是法庭和教堂。在當時,那的確是一個非常嚴酷的社會,不過,至少已經具有了早期意義上的社區和法律。然而,中國的新興城鎮里存在的,只有商業這一樣東西。自由市場決定著發展初期的雛形,娛樂項目很快就出現了,卻很少有社會組織現身此地。”
這種對比性描述展現出作者極強的觀察整理概括能力,這也是建立在查閱大量材料,實地探訪及良好語言組織能力的基礎之上。對于我而言,是一種拓展的只是獲得。關于城市建立的基本架構,確實沒有社區、法律這是先行的概念。
“最讓我為之一振的是那些個人主義的跡象——一些人據此擺脫了小村子里的群體思維模式,學會了自己拿主意,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可如果要把他們個人的經驗教訓用來解決社會層面上的問題,還需要邁出關鍵性的一步。也許,最終的動機還在于經濟——我常常感覺到,中國需要發展到某個點上,讓中產階級和上層人士都感覺到,這樣的體系對他們獲得成功已經形成了障礙。”
對于這種命題的理解或者解讀使我有一種無力感,但在閱讀中可以體會卻不能準確表達。梁文道說,作者之所以可以洞察中國作家寫不出的看不出的東西——或者說見解深度——的原因是,他作為一個外國人,可以跳脫出環境看到身處其中的人看不清的現象,沒有一個既定的觀念和判斷,所以在平鋪直敘不疾不徐的記錄中,沒有著急下結論,但從讀者的角度,都已經清晰呈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