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書讀到挺有意思,也挺是那么回事的兩句話:
“你不開心是因為你不夠自私?!?/p>
“你所有的委屈都是自找的?!?/p>
從某種角度來看,大部分的委屈和煩惱都是一場關于“無私”和“自私”的自我搏斗。
如果一個人果真無私到能夠從犧牲自己、服務他人的做法中獲得快樂,他根本不會計較不公平和憑什么。
同樣的,如果一個人果真自私到內心只裝得下自己,他也不會有什么煩惱,因為他根本不會允許自己受一點點委屈。
可是作為大多數的普通人,我們并沒有那么自私,也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無私。
我們的苦惱就在于,一邊假裝無私地委屈著自己,一邊在內心自私地替自己鳴冤;一邊屈心逆志地扮演著好伴侶、好員工和好孩子;一邊忿忿不平地喊著憑什么,一邊順從地付出著并犧牲著;一邊不甘心地自憐著并痛苦著。
美國的心理學博士大衛·希伯里在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中提出過一個叫“高尚的自私”的概念。
他認為,現代人最大的苦惱在于迎合和討好他人的過程中漸漸失去了自我和實現自我的方式。
其實我們只需要認清楚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所有裝出來的崇高和無私最后都會以最自私的形式崩盤逆轉。
說到底,希伯里教授所說的“自私的藝術”就是一種關注自我、回歸自我的藝術,它的魅力就在于能夠幫助人們意識到取悅別人不如取悅自己。既溫和堅決地拒絕了外界異化的壓力和不適,又能夠直面內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這個世界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自我感受對于人的強大影響——沒有委不委屈,只有愿不愿意;沒有不求回報的無私,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
當然,他崇尚的“自私”并非只知道滿足個人私欲的極端自私,而是一種更強調自由和自我存在方式的“自私”,以免自己淪為他人實現目的的工具或一個失去自我、只會順從的可憐蟲。
一個長期任勞任怨的妻子,終于在某一天怒不可遏地將茶水潑向了一臉無辜的丈夫;
一個常年忍受女友遲到的男生,終于在某一天把不知所措的女孩獨自留在了空蕩蕩的街頭;
一個被迫更換理想的小孩,終于在某一天把一張退學通知單寄回了家里……
今天強撐的懂事和理解,都為明天更深的不懂事和誤解挖下了大坑。只是當所有人都不知所措的跌進坑里的時候,傷害已經無法彌補。
所以,別以為假裝無私的時候,只有你自己會受傷。
在披上無私的高尚外衣之前,不如請問問那個自私的赤裸的身體,你真心愿意而并不委屈嗎?
如果不是,請自私地說:不。
與其自尋煩惱,不如聽聽“自私”的聲音,正視并尊重自己的需求,勇敢說“不”。
教會自己合理的自私,適當地維護自己的內心感受,實際上是一件對自己、對他人都負責任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