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期末復習,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陷入一種焦慮的狀態,像爆竹一樣,一點小火星就能點燃彼此的情緒,一言不合就開吵,開打。家里的氛圍也變得凝重,每個人都小心翼翼的。有人問我,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難道你就沒有暴跳如雷,分分鐘想揍人的感覺嗎?有,當然有,因為我是人,不是神。我也經常會被他氣得咬牙切齒,打死他的心都有。
就在前幾天,韋寶兩頁數學計算題,前前后后加上改錯硬是耗了一個多小時。看著時間被他白白浪費,我一忍再忍,最終我發飆了,沖他一頓狂吼。寶爹一再給我使眼色,讓我別說了。但是我依然像機關槍一樣,堅持把我胸中的怒火噴完才罷休。事后寶爹說你說這么多,無非是在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除此之外,能解決什么問題?
是的,那一刻我就是在發泄不滿,沒有別的,只圖一時爽快,把我心中的憤怒、委屈一股腦倒出來。事后想想,我如子彈般射出的每一句話,除了對他造成傷害,讓他情緒沮喪,并不能給他實質性的幫助。隨后,我又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愧疚之中,覺得進入期末復習,他每天過得也很不容易。我不光不理解他,還咆哮了他。我發泄完,他還要壓抑著自己的情緒,繼續完成剩余的作業。我想很多家長都會跟我有一樣的經歷,一邊傷害著,一邊自責著。同樣的戲碼在第二天會繼續上演。
這是病,得治。
晚上關了燈,靜靜地躺在床上。我開始在心里與自己對話。
今天他作業慢,為什么發這么大的火?
——就是覺得生氣,看他浪費時間,效率低下,就著急,擔心他剩余的作業完不成,影響睡覺。
你覺得這樣發火能解決問題嗎?
——不能,我發完火,他肯定很生氣,帶著情緒去寫作業,效率更低。他今天竟然沒有哭,沒有爆發,而是接著寫剩余的作業,這樣我反倒更自責。其實,看他埋頭苦寫,覺得他也挺不容易的。那一刻我只想到了自己一吐為快,忽略了他是個孩子,忽略了他的感受。
除了發火,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有,其實之前可以關注一下他寫作業的過程,看為什么慢,是不會,不熟練,還是方法不對。可以及時發現問題,記下來,寫完跟他討論解決的辦法,這樣效果會更好。并且我當時發火的時候他肯定很生氣,很害怕,估計我當時說了什么,他一句也沒有聽進去。好像除了指責,我也沒有說什么有用的話。
今天真的只是因為他作業寫得慢才發火嗎?以前也有類似的事情,你也沒有發火呀?
——是啊,以前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我都能接納,為什么今天就不能接納呢?我覺得還是跟我最近的情緒有關。最近一直處于一種焦慮的狀態。從元旦放假前開始,先是咳嗽,再后來肩胛骨疼,到現在都沒有好,整個人很不舒服。并且前段時間,看到朋友的親人,年紀輕輕就得病了,我對于生命陷入了深深的恐懼和焦慮中,我總在擔心自己會不會over。還有就是覺得他每天在作業上浪費了時間,就沒有時間復習,做別的事情,害怕惡性循環,越來越差。
剛說的兩個問題歸屬于誰?
——身體不舒服,我感到擔心,難受,這個問題歸屬于我,我應當為這個問題負責。韋寶作業慢,浪費時間,這個問題歸屬于他,應該讓他對自己的問題負責,我可以協助他尋找解決的辦法。而在這個事件過程中,我一方面沒有覺察到自己情緒的深層原因,因而遷怒于韋寶。另一方面,我把本該由他負責的問題,攬了過來,但是我又無法幫他解決,于是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成了一種負擔。這樣,兩種負面情緒疊加在一起,我就爆發了。還有就是,這種情緒還源于我對還未發生事情的恐懼,說白了就是自己嚇自己。在發火前,應該先問自己,這個問題歸屬于誰,先搞清楚問題的歸屬問題,然后嘗試運用積極傾聽的方法,或許會是另外一種結果。
可能事后這樣的自問,有點馬后炮的感覺。但是,通過這種復盤,可以讓自己更清楚自己的問題在哪,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可能有人會說,事后也這樣做了,遇事兒的時候也還是會忍不住咆哮啊。是的,我也經常會“舊病復發”。但是,通過這種練習,我發火的次數明顯降低。現在大部分時候,我會把這些問題先在腦子里想一遍,這樣火就自動滅了。
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發牢騷,或者是情緒不好的時候,我會讓自己的腦子快一點,嘴巴慢一點。不會冒然給他貼標簽,或者是給他講道理,提建議。而是會在心里想,他遇到了什么事情,我會去積極傾聽他的心聲。很多時候,孩子向我們吐露心聲的時候,并不是想尋求我們的幫助和建議,更多的時候是希望得到我們的理解,僅此而已。如果一聽孩子說點什么,馬上沖上去擺事實,講道理,或是發一通火,除了讓事情變得更糟外,還會讓孩子關閉心門,錯失跟孩子交流的機會。
再說回期末考試前的這段時間,孩子每天很忙碌,也會因為學習上的壓力而感到焦慮,甚至會因為一次沒有考好而難過。但是這些情緒,他們不一定會說出來,會通過一些反常的行為、情緒,甚至是過激的語言來表現。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言論、行為的時候,首先想的是,你這樣子可不行,這樣下去怎么能考好呢?先是苦口婆心擺事實,講道理。但是這個時候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因為你們不在一個頻道,關注的東西不是一回事。接著家長會覺得生氣,你啥態度啊,為你好,你還這個樣子?接著是數落,指責,謾罵。孩子一開始可能不吭聲,但是終于怒火被點燃,擺出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跟家長頂撞。這會兒矛盾瞬間升級,家長的關注點已經不是最初孩子的學習狀態了,已經變成了孩子頂撞父母,對父母的不尊重了。接下來乒乒乓乓一頓。解決問題了嗎?沒有,兩敗俱傷。孩子氣鼓鼓,抽泣著寫作業,要么索性抗爭到底,就是不寫了。再一看時間,一個小時過去了。家長除了生氣,無能為力。最終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如果一開始家長能夠透過行為,去看到問題背后的原因,積極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孩子會因為自己的情緒得到了理解和接納,而重新調整狀態。這個過程中不要妄圖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不要指望幫孩子分析問題,安慰他們,給出建議,就能化解孩子的問題。這些不僅幫不了孩子,還會阻礙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影響親子關系。
我們要傾聽孩子,引導孩子發揮自己與生俱來的潛力,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讓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能夠掌握自己生活方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