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尤其是現代的建筑,大都是向西方學習而來,向西方學習建造的技術以及在教學上面也是一味的在照搬西方或者西化的日本以及韓國的一些經驗,甚至于完全忽視了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其實曾經誕生過無數燦爛輝煌的建筑以及藝術形式,只可惜的是由于種種原因,例如時光的摧殘下傳統的中國精美的木建筑大都破敗腐朽了,再來就是戰亂的影響,每當改朝換代之際歷朝歷代的國君都喜歡新造屬于自己的宮殿,而對于屬于舊主的宮殿大都任其損毀,一但再遇到一個與之有過節的新君主,那這宮殿大概不會比那阿房宮好上幾分吧!所以在這里還是要著重表揚一下那些于大明勢危之時趁虛而入的那些滿人們,至少他們對于紫禁城這座前朝皇帝的宮殿并沒有進行全面破壞,盡管今日之故宮早已在無數次的修繕以及改建中變了些許模樣,可慶幸的是大部還是留有數百年之前的樣子,這是我對于那些統治者為數不多的贊許吧,或許正是這種無意間的舉動,為我們留下來這些不多的文化的建筑遺產,當然還有一場浩劫就發生在五十年內,但卻被大多數人所忘記了,當然或許不是他們真的忘記了,而是選擇忘記,忘記曾經的疼痛,自以為滿懷陽光的前進,卻也難免不被此拖累吧。如今想來,這場浩劫可能毀滅了太多先人苦苦保存千年的東西,比起損毀的古跡,更恐怖的是那被一筆抹去的僅存的精神。
近現代的中國建筑的開端應是在梁思成先生及林徽因女士以及眾多的留洋歸來的文人學士的攢制下慢慢成形的,那時的中國人,已經看到了世界是如何的模樣,也見識到了西方的文化以及觸目可及的那些西洋建筑,這些所見所聞無不對于古老而陳舊的中國產生深深的吸引力,以至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面即使是我國的一些建筑大師也對我們自身的文化尤其是建筑史充滿了深深的自卑,以至于在建筑設計時,或全然不提中國元素全盤西化,或是對于中國傳統建筑只做一些表面的模仿無法觸及到傳統建筑的靈魂。
那么,當我們面對這一切又該如何面對呢,一方面是西方建筑系統全面的教學模式的普及,以及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潛移默化,一方面又是那些對中國古建饒有興趣的學生卻又無法去系統的全面的進行教學,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很迫切,也急需解決。
面對建筑實物的缺乏,以及文言文種種解釋的含義各有千秋,我們急需一種直觀的,既非建筑實體又非繁復的文字記載的一種形式來于古人直面交談,于是,我選擇以那些傳世的古畫為切入點,作為一種藝術表達形式,繪畫和音樂以及舞蹈被奉為一種無需文字語言的辨識便可以傳達創作者思想的方式,很顯然,與其去拘謹于繁瑣的數據以及點點線線,了解其思想才是可以將其精華永久傳承的最佳方式,固然建筑的外形千奇百變,內部構造以及配件隨時代變化了,但當你走進這座建筑時,你依舊會被其濃郁的傳統文化氣質所吸引,就好比時隔多年再見故人,故人的外貌穿著早已和當年大不相同,當你依舊憑著那股氣質那種感覺,異常肯定的叫出他的名字,這就是傳統文化的一種氣質所帶給我們的一種神奇的體驗吧,當你擁有了這些,你可以去隨心去設計一切的建筑,而不必拘束于那些簡單的形式的拘束。
以下,為傳統建筑方面的畫作的簡介,
此畫為倪瓚的【容膝齋圖】,初看此畫我并沒有認為其于建筑有多么緊密的聯系,直到我靜下來,再次看到這幅畫的時候,很突然的就有一種感覺在我的腦海里面出現了,我看到了我走進了這幅畫里面,我抬頭看到的時藍天白云,耳邊聽到潺潺的溪流,聽著風吹動著樹葉的聲音,而我慢慢走到了那座容膝齋中,名為容膝可見其面積并不大,從畫作的表現來看,也并不是多高的規格,可畫中的我,并沒有為此而感到一絲的簡陋,相反的是,我感到了分外的自在,我時而躺臥時而端坐,隨心的遨游于其中,而這一切無非只是這座容膝齋所帶來的。
建筑的本意早已于畫中表現,建筑并非是拘泥于一磚一瓦之間,關乎這點,想必解釋最好的就是這些流傳至今的畫作。
參考書籍【大拙至美】梁思成
【華夏意匠】李允鉌
【營造瑣記】王澍
【園冶】計成
作者郄朔然,轉載請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