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朋友,最近交了一個“特別好”的女友,他與我提起時,抑制不注激動之情,屢屢列舉他女友的體貼之處。
上星期四下雨的時候,我去接她下班,她發現我雨傘的傘骨折了,周五我就在辦公室收到了她的快遞,你猜是什么?她給我特意買的雨傘,而且還是兩把。
周末,我們去逛街,我給她買了只玩具熊,今天你猜我收到什么?兩只絨布的方向盤套,她說,我車上用的到。
總而言之,他是一個特別懂得付出的女孩,朋友贊嘆。
誰知好景不長,兩周以后,朋友就來找我訴苦了。這位身在福中的朋友,似乎正在因他女友的善解人意行為而抓狂,起因,是他幫女友翻譯了一份她急需的文件,但是他的工作中并沒有女友能插手幫忙的事情。
于是女友很不開心,與這樣一個事事都要償還的戀人在一起,朋友說,就好像自己的每一點,自然的愛意都要被刻意的支付回來,每當這個時候,自己的愛就有一種踏空的錯覺。
他問我,她究竟為什么要這樣做?我答,她只是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羅杰斯認為,人天生有愛與情感的需求,由于這種需求,他人對自己的肯定就變得非常重要。所以很多時候,人會為了取悅他人,淡漠了對自己的體驗。
我想,這位心心念念的償還的女孩,可能曾經有嚴苛的父母,盡管他努力去達成他們的要求,卻少有贊許,多是冷漠與否定。令她覺得,如何努力都得不到愛。
她長久以來的經驗是,如果自己做得不夠好,就不能獲得愛,而平白無故地被愛,令她惶恐,所以一旦不能加倍為對方付出,她就會覺得自己一無價值,不再有被愛的理由。
我問朋友,你為什么愛這位女孩?他想了半天,就是因為她是她吧,此時我很欣慰,因為我這位朋友是真的愛她,事事都講償還,唯獨愛不是,愛就像風,雨,陽光,自然發生,無緣無故。
沒過一個月,我在這位朋友又來求助,他為女友買了兩本參考書,次日女友挑了四本小說給他送來,他問我怎么辦?我告訴他一個簡便的方法,沿襲女友的償還風格,隔天加倍找八本書給她送去,如果她再送16本呢,那你就準備32本。
這可不是孩子的惡作劇,這是正兒八經的治療方法之一,心理學大師們相信,當某些行為被夸張了以后,人們自覺能察覺到其中的荒謬性,只是注意,送書可以這么玩兒,送時裝和首飾,可不能,在這個方便,加倍,在加倍多少次,女人也不會覺得荒謬。
摘自2008.4.9《新民晚報》
寫作和畫畫練習,會有點累,但又像你每天刷牙,洗臉一樣自然的去完成,你愿意一起加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