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切都是從愛比爾開始的。”
在本書的引子中已經說明了一切,這是整個故事的開端。
“我愛比爾”
女主人公是在師范大學藝術系讀兩年級的阿三,在畫展上遇見了比爾。
“這陣子,阿三很出了些風頭。當然隨著畫展結束,說過去也過去了。重要的是,比爾。”
阿三和比爾開始了接觸,感情也慢慢得到了升華。并在周莊之行中,兩者的關系個人化、親密化。
比爾對中國是歌頌的,近乎迷戀的。但是阿三卻在心里說:“你的中國和我的中國可不一樣。”
是的,阿三是一個具有西方精神的中國女孩。她知道比爾對她的喜歡是源于,她是一個中國女孩,她是中國的。所以阿三沒有說破這一層,而是鼓勵比爾更加愛中國。
比爾因為深知中國女性的傳統,而沒有對阿三提出進一步的要求。但是,阿三通過一幅畫,與比爾探討了性的問題。為了取悅比爾,她放棄了傳統的中國女性的貞操觀。
在與阿三纏綿的過程中 ,比爾從未說過阿三是最好的,他只說:你是最特別的。 正因為阿三的特別,比爾才非常喜歡她。
可是因為阿三對于比爾的愛,她慢慢地開始全面西化。 她失去了中國女孩的特別,也就失去了對比爾的吸引力。
比爾最終還是離開了阿三。
“馬丁愛我”
比爾離開后,阿三投入畫畫中。她有了新的創作。日子本來波瀾不驚,但是馬丁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馬丁其實不懂阿三,也不懂畫。但是他評論畫,他覺得阿三的畫不算畫,這極大地打擊了阿三的藝術性。以至于馬丁離開后,阿三沒有辦法再畫畫了。
馬丁離開的時候,阿三想要跟馬丁一起走,“馬丁,帶我走,我也要去你的家鄉,因為我愛它,因為我愛你。”
但是馬丁拒絕了,他說:“我從來沒想過和一個中國女人在一起生活,我怕我不行。”
他說:“因為,這對于我不可能。”
阿三從一個女大學生放縱成了一個勞改犯,在勞改所經歷了是是非非之后選擇逃離這個地方。
她應當是自由的,是不屬于這里的。但她終究還是逃不過文化的差異。
最后握著一個處女蛋,哭了。
其實從阿三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化與歐美文化之間的關系。
兩者相互吸引,中國文化力求與歐美文化融合,但歐美文化始終將自己置于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因此,中國文化屢屢受挫。
文化與文化之間無法相容,只能在相互尊重的情況下共存,然而即使如此,這種共存也不一定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