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里講“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那時候上課只是趕著背誦文章去了,斷斷續續間聽完老師的翻譯,就將鯤鵬混為一談,視作古時候的一種大鳥了。
后來一部《大魚海棠》動畫上映,當我看到里面叫做“鯤”的主角竟是大魚的時候,才終于將這個曾經朗朗上口背過的文章,從腦海深處被遺忘的角落里拉了出來。于是,后文慢慢浮現出來,“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
那么莊子所說,鯤化而為鳥是怎么回事兒呢?帶著這個好奇,我開始去網上查資料。
鯤到底是魚嗎?
先秦時代的典籍里,有關于鯨的記載,叫法有大魚,有鯨鯢,有鯤,而從班固開始,稱之為“鯨魚”。
那古人所說之“鯤”為現代人所說之“鯨魚”,這種可能性存在嗎?當然存在。
雖然鯨魚大多時候是生活在深海里的,但我們常常能見到鯨魚擱淺在沙灘上的新聞。所以即便航海技術不發達,古人也是有可能見到鯨魚的。另外,古時候有一種叫做“龍涎香”的昂貴的香料,經過考證已知是抹香鯨體內未能消化的魷魚和章魚的喙骨在腸道內與分泌物結合而排出來的固體物質,這也將古人與鯨魚之間的關系拉近了一步。
魚就是魚,不可能會飛,為什么莊子說,“化而為鳥”?
莊子游歷列國,見多識廣,知識淵博。所說之話,應該是真實可信的。但古人常常一非一,二非二,此非此,彼非彼,若莊子曾經只是感慨鯤之大,水天相接的盡頭,拍打著魚鰭的大魚可不就是翱翔在云彩之下的鵬了嗎?況且“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已是夸張的手法,那“化而為鳥”也就不必當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