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之所以總是想“學習”某項技能,卻掙扎著怎么也學不會。是因為他們總是停留在“想”的階段,想象著“學會”這項技能后,能帶來什么好處,但他們就是不去實踐。而真正想要體會一項技能帶來的好處,往往只能實踐,并經過反復練習達到熟練的程度才能真正體會。
我在學習“五筆”時,同事問我:“現在“拼音輸入”挺好用的,你為什么還要費勁學習“五筆”呢?”我清楚地記得是這么回答的:多學點東西總是好事兒。
而后證明,學會了“五筆”確實給我帶來了諸多好處。以前因為對鍵盤不熟悉,導致打字特別慢,感覺特別費勁,自然就不愿用電腦記筆記。一年多來,將“五筆”反復練習,反復地“用”,逐漸地從“笨拙”達到了“熟練”的程度,進而打字的速度足足提升了一倍,這可是我在學習“五筆”前,從來都沒想過的速度呀!正因為打字速度的大幅度提高,我便開始在電腦上記筆記,將閱讀時感覺好的文字一大段一大段地記錄下來。正因如此,也為我帶來了無數的靈感和寫作素材,這也算是學習“五筆”帶來的意外驚喜吧!
當有機會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人們常常會問:“學這東西有什么用呢?”其實,在尚未學習之前,對提問者來說,答案只能是“不知道”。而“不知道那東西(對自己)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決定不學的原因,同時,它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決定去學的原因。
為了表述方便,讓我們把“因為不知道那東西有什么用而決定去學習的人”稱為“甲”,把“因為不知道那東西有什么用而拒絕學習的人”稱為“乙”。
在更多時候,甲可能想都沒想過“學這東西有什么用”。他從來不問用途,只是自顧自學去了。于是在過了許久之后,他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這項技能的用處,享受了學習帶來的諸多好處。因此,當他們再遇到新的學習機會時,他們自然而然地采用一個策略——管它呢!用起來再說!
我特別慶幸我也采用了同樣的策略——先用,先實踐,至于有什么好處,等學會了再說。在我學習“五筆”時就是這樣,想都沒想學習它會給我帶來怎樣的好處,而是直接用,經過長期的使用,經歷了“從笨拙到熟練”的過程,最后將這項技能徹底掌握,并將其內建。
正因為有了學習“五筆”的先例。我便采用同樣的方法,開始學習寫作。我同樣沒有問自己學習寫作能給我帶來怎樣的好處?我只是自顧自學去了。一開始寫作,確實比較困難,常常因為語句不通,邏輯不夠合理而無法繼續下去。但我明白“寫作”和使用“五筆”一樣,越寫才能寫得越好。在練習期間,我寫了《如何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如何才能讓你變得謙虛?》等文章,獲得他人的好評;分享給朋友,他們也覺得非常受益。在寫了一段時間文章后,我發現我的思考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開始能將一件事在大腦中預演,通過預演我能夠想明白整件事的來龍去脈,進而預期往后會發現的事。而后我的思考能力進一步提升,思維邏輯變得越來越合理,思考的質量逐步提高。在我看來這就是寫作給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我學會了這些技能后,我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壓身”的道理。
說完甲我們來說乙,乙當然永遠不會知道這東西對他究竟有什么用,因為他從未擁有過這項技能,更不可能有機會親身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憑自己的經驗能夠得到的結論可能是:“我沒學也沒什么。”也許有一天,當他因為沒有學習這項技能而遇到一點尷尬的時候,可能會慨嘆:“當初不懂事,要是學過就好了……”然而,這對他來說,僅限于慨嘆。再次遇到學習機會的時候,他依然會選擇放棄,只不過除了“不知道它有什么用”之外,還多了一個理由:“現在學也來不及了。”這種拒絕學習的判斷,漸漸融入他的心智,難以更易,最終,當他再次面臨同樣的機會時,他還會與過去一樣,作出同樣的選擇。
認真審視一下自己,再觀察一下身邊的人,你就會發現:像乙一樣的人較多,比像甲一樣的人多得多。
錯過的原因,無非是一個念頭,因觀念的不同會造成巨大的差別。當你選擇“管它有什么用呢,學唄,學了總會有用處”的策略時,你會比只會問:“學這東西有什么用呢”的人,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堅持著、掙扎著,從而獲得更多的技能。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你做到了實實在在的成長,從而擺脫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