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高三畢業生。
H老師今天竟主動找我給小學妹推薦書,才發現這一個多月我一本書都沒有定下心去看。當我和她說,“讀書主要靠上學時”,突然覺得這是一句很可悲的話。
是啊,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者說隨著身邊電子產品與空閑時間的增多,我看的書越來越少了。“中國人每年平均閱讀數目4.5本(2014年據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開展的全民閱讀調查,原文見新浪),是日本人的十幾分之一、德國人的幾十分之一……”高中時,看到閱讀材料上的那些作文素材,甚至覺得是天方夜譚,怎么可能?我2個星期估計就有4.5本了,倘若算上雜志,1個星期都不止4.5本。
而現在呢?
考完一個多月了,0本。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里,書是讀不得的,太費時間,不如微博來的及時;思考是做不得的,太費時間,不如直接人云亦云;閑情是要不得的,這簡直是暴殄天物,還是讓我看兩只股吧。
多久沒有摸過紙和筆了。上一次寫字,大概是簽收快遞了吧。
曾經暗下決心即使永遠寫在word里寫給自己一個人看,也要寫下去,還想過什么寫公眾號寫簡書寫豆瓣。
說什么“理想輸給了現實”,歸根結底一個字:“懶”。
何況當今的寫作者如果真按作文素材里的人物的那樣,該頂著多大的壓力。
電子書取代了紙質書,標題、排版與圖片架空了內容,雞湯與段子風靡了社交網絡,隨后“榨干了的雞湯”被奉為“干貨”取締了原有的雞湯,貼在文章標題后的“深度好文”如同貼在東施身上的“絕世美女”讓人哭笑不得。
再后來,靜態的文字即使有小標題有加粗有各種顏色卻已不夠吸引人,因為每個人的閱讀速度都是高考作文閱卷者的10倍以上,抓關鍵詞的本領足以對付英語專業8級3000詞的長篇閱讀,所以更直觀的漫畫、視頻才符合當今國情。
當在網上搜索時,一個文學家的名字只出現在“求《xx》閱讀答案,急急急,在線等”的后面,當談及一個文學家我只想到這個人的事例我好像曾經在《作文素材》里看到過時,突然有點想笑,又有些想哭。
鮮有人再去傾聽,再去靜下心來讀一本“沒用的”書、一篇不是迎合而是講述的文章。
所以也鮮有人再去創作,靜下心來寫一本“沒用的”書、一篇不是迎合而是講述的文章。
這是寫作者的悲哀,也是讀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