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故事。
有一個銀行家A,開了一家銀行,有存款和貸款業務。
有一個建筑商B,他把他的100萬資金存到銀行家A開的銀行,現在這一家銀行有100萬的存款。
有一個創業者我們叫他C先生,C先生想要創業開一家面包店,但是缺資金,需要貸款,找到了銀行家A,說明了他的投資計劃,提交了商業計劃書,要借款100萬,說在未來這個生意會有大量利潤。
銀行家A看到了這個貸款情況,覺得有利可圖,以后會有高額的回報,就把100萬貸給C先生。由于開店需要裝修購買材料和設備,C先生找到了建筑商B,讓他把面包店給建設好,建筑商B覺得這個活可以接,評估了費用是100萬,收了錢后他就開始干活。
建筑商B,在把到的資金存到銀行里面,現在他的銀行存款是多少呢?是200萬。
這個錢只是在銀行里面流動,實際并沒有增加。
銀行本身實際有多少資金?100萬。現在多出了100萬,哪里來的?
為何會多出這個100萬?
1、未來會更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任”,而信任來自于相信未來會更好。
我們的先輩在他們的世界觀中,都有一個信念就是以前的時代是美好的,未來會越來越糟糕,孔子是厚古薄今,認為周公時代最好,所以他是述而不作,就是我只記錄傳承古人的智慧,自己就不創作了。
在西方在亞里士多德的時代,是各種思想涌現,很多大家和哲人大多數是出現在當時,而在公元元年到15世紀的一千多年的時間,是漫長黑暗的中世紀,一切活力與創造都停滯,宗教的統治之下,神權大于一切,自由思想被打壓,容不得其他思想的出現。
那個時候的人活著的目的就是在死后可以上天堂,他們認為來世會更好,而現實則會越來越糟糕,15世紀以前的生活水平基本都都在一個水平,雖然有波動但是都在一個層次。
直到工業革命的出現,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科學壓制了神學,他們就想,嗯!既然現在生活好了就不急著去見上帝,可以享受當世的美好,從而音樂、繪畫、雕塑等開始復興,文藝開始出現,進入了文藝復興的時期,各種不同的思想開始涌現。
我們中國就要晚很多了,要到20世紀前葉才開始有新的思想潮流,兩千多年都是差不多的物質條件,而思想都是要尊崇于廟堂之上的當權者。
權威會導致思想的閉塞,也會導致災難。
那為何經濟會發展?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資本主義。
2、越來越大的餅
亞當斯密認為,生產者把生產活動所得到的利潤,投入再生產,從而產生新的產量。
也說就是,你所賺到的金子不能藏起來,把他埋在地下,那只能算是財富,但不是資本,資本要在投入與生產,把市場這個餅做大。
這個在現代經濟以前,信息不對稱以及科學沒有發展的時代是很難出現的,一個國王想要更多的資金,一般只能提供稅收,或者是發動戰爭。現代經濟的出現,有了信貸和發行債券募集資金,怎么做到呢?給錢的人相信給出去的資金可以回收回來,還有增值的回報。
3、明天換今天
在以前的歷史,想要獲得資源的方式很單一,靠戰爭與掠奪財富,財富基本是恒定的。趙國想要獲得資源、糧食等,發動戰爭攻打了秦國,把資源從秦國掠奪過來成為自己的。這個餅就這么大,我要得到,你就得損失,你的增長就是我的下降,是共輸。
現代經濟的出現解決了這個這個難題,它會說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是共贏的局面。
銀行家A相信投資C先生的面包店會賺錢,會把本金收回來,而且可以大賺一筆。C先生相信他自己的面包店可以成功,為了做出很多面包,生意會一飛沖天,承包商B相信投入可以賺一筆,現在的投資未來可以拿回來,而且有利可圖。
根據美國銀行的法律,這個模式可以重復10遍,也就是100萬的資金,可以放大到1000萬,這個信貸模式極大的促進經濟的騰飛,他們都信未來會更好,拿未來的錢拿過來現在用。
這里有一個基本的假設,就是現在創造的資源,會越來越多,可以償還未來透支的本金與利息。
在時間的長河中,唯有變化是永恒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