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的人生,從謙卑開始。
謙卑者,好禮少爭。
孟子講,“尊敬之心,禮也!”若不謙卑,則無尊敬。生活中那些粗魯暴戾之人,多是缺乏敬畏之心、目中無人之輩。懷揣謙卑,才會發自內心深處把對方的人格置于與己平行,進而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更本能更敏銳的體驗,也自然彬彬有禮平和相待、而慎于爭長論短爭氣好勝。這里有句忠告:珍愛生命,遠離“斗雞”。
好禮少爭的人,清靜平和,人生自當更加清醒。所謂謙謙君子,大抵就是這個意思吧。
謙卑者,善學精進。
講個禪師的故事。有一才子,整日覺得已學無可學,只能去追尋一些大道理,不然對不起自己的滿腹經綸,于是慕禪師大名登門拜訪。到寺廟后他說明來意,禪師讓他上午挑水下午砍柴別無他事。一月過去,才子忍不住說,師傅你一定要教我一些大道理啊。禪師答,稍安勿躁,你可以上午砍柴下午挑水。又過一月,才子默想,師傅沒有干貨名不副實。他找到禪師稟報,師傅,家里有點事,我得回去。禪師笑語,好,老衲送你。路遇一涼亭,兩人歇腳,禪師給才子倒茶,杯滿后仍未停。才子頓時更加堅信自己的判斷,腦子里浮現出一萬次“傻X”,但作為一個讀書人,他仍“謙卑”地提醒禪師,杯子已滿茶倒不進去了。禪師嘆息道,是啊,人也是一樣的……
讓我們把鏡頭拉回現實,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出生后的前六個月,嬰兒表現出超強的專注力和學習力,但之后專注力將下降,嬰幼兒的學習才能隨年齡增長而遞減。為什么?因為他剛出生的時候,腦中空空如也,心里單純至極,沒有對外界的抗拒。
學習,需要低頭、彎腰、空心,也就是謙卑。
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當我們有了一些知識和經驗積累之后,要謙卑地認為,即將或正在面對的哪怕是我們已經很熟悉的一件事情,它往往也并不完全像我們所已經知道或者原本以為的那樣。否則,很容易被自己的存量認知導入歧途。
在學習之路上,特別要防范不謙卑的自己那顆被塞滿的心。謙卑,才能善學,善學才能精進,精進的人生,才能日趨清醒。
謙卑者,寡欲知足。
老子曾以“水”作喻闡釋處世之道,在他看來,人固然要有雄心壯志,但切忌逞強好勝,應抱持像水一樣的柔弱謙下之道,所謂“上善若水”、“弱者道之用”,都有教人謙卑遜讓的含義。
大勇若怯。人生的完美,在于自知,并行有所止。所以,自知,是貫穿我們一生的基礎命題。謙卑,恰恰能讓一個人更容易達成自知。自視甚高者,其客觀評估、深度思考、系統權衡的素養在長期的自滿中退化,超越自身能力圈去追求名利成為其人生路上的大概率事件,輕則一事無成,重則自掘墳墓。
身邊很多案例反復告訴我們,一個人能讓自己在某一領域的潛質爆發至極限,往往需要兼具強烈的目標意識和對個人名利的淡然,而能將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狀態調和共存于一體的,正是一個人深入骨髓的謙卑。
謙卑者,不會利欲熏心,也只有六根清凈保持心靈敞亮,人生才會清醒。
謙卑,不是消極自卑,恰恰相反,是根植于自信的安然;謙卑,不是心機偽善,恰恰相反,是從真誠出發的平易。
謙卑,并不都是天分使然,也需要用經歷與反思來沉淀。
我的人生不夠清醒,因為我還不夠謙卑。
為了不醉的人生,請從謙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