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要在上海住一月?
我對上海的粢飯團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起先我淺薄地以為它就是糯米,蛋黃和肉松的組合,簡單又不會出錯的好吃。到了上海之后,喉嚨發炎的我絕望地發現了所有的粢飯團包著油條。憤怒又不甘心的我還是恨恨地咬了一口包著剛炸好油條的粢飯團,哎,好像是要有油條,才能算粢飯團。
找了份上海的實習,要在上海呆一個月。悻悻地發現僅僅一個月的房租,也夠我在別處來個逍遙游。便和老友發著牢騷。過了一會我們卻又不約而同地提起,在上海的法租界呆一個月,估計也會是難得的體驗吧。
在上海呆一個月很顯然已經超出了“旅游”的范疇。這也并不是我第一次來上海。外灘、東方明珠和南京路,早已沒有再訪的欲望。甚至這幾年的網紅“巨富長”,我也已經探過。
雖然沒有特意去游覽這片網紅街區,卻幸運地住到了附近,每天出門都能感受到網紅街區的相似氣息。
長長延綿的梧桐林蔭道,大概是上海最迷人的風情之一。它若只有短短的一道,也是美的,但只能淪為一條“風情街”,堆積著無數的精品店和網紅咖啡館,遠稱不上“上海的風情”。這些林蔭道是大片的、常態的,人們切實地生活在這里,他們的家在這些梧桐背后的一條條小弄里,有賣兩塊一個蒸包的小攤支在弄口旁。這不是上海的景點,這是上海的風情。
“有法國梧桐的地方,就適合走路和停駐;春夏有亭亭青傘,足以庇蔭思緒,秋冬有沙沙落葉,踩出滿地韻律。世界上有兩種城市,有法國梧桐、以及沒有的;巴黎、上海、紐約、南京、倫敦、墨爾本,都因這樹而有種氣派。”
——蔡珠兒《法國梧桐》
若你打算在接下來的秋季探訪上海,可以到上面這十八條“落葉觀景道”走走看。從2013年起,上海綠化市容部門嘗試對部分道路落葉不掃,方便市民和游客欣賞秋韻。這是2016年的街道名單,今年名單或有增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出行前查查看。
就在這樣的街區里遇到的一間早餐店。并不是特意找的店,粢飯團賣四元一個,加肉松四塊五。味道出奇地比特意去拔草的“真圓”粢飯團好吃。糯米更軟糯,因為不像真圓加了肉糜,反而口感清爽。吃著吃著就感慨油條的確是粢飯團的點睛之筆,脆脆的,帶點油脂,一下把整個飯團提升得溫潤有生氣。糯米里要是只有肉松,就只是個溫柔的老實人,好吃,但不會癡迷;加了油條才有了魂。
除了粢飯團,上海早餐的“四大金剛”還有大餅、油條和豆漿。
記得張愛玲介紹過,“大餅和油條同吃”有大不相同滋味。真是毫不介意卡路里。
在吃上我并不是個很有原則的人,生在甜黨的廣州,在沈陽、北京和上海都嘗試過咸黨的豆腐花,卻沒能愛起來。上海還有咸黨的豆漿,我猶豫了一下,還是沒敢點。
我在上海呆一個月,所以少了許多游客的匆忙與陌生,倒還存著住客沒有的好奇心性。前幾天發了個地鐵路名到朋友圈上,說上海“黃陂南路”的“陂”讀pi,而廣州的“車陂”讀bei,本身就是生僻字,兩個大城市還用了不同的讀音,實在太折磨人。下面有人提示我說,上海的“黃陂”應取自武漢的地名,上海也有用別的城市名取名的習慣。廣州的“車陂”則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地名,取其本意。
一個城用另一個城的名字命名街道并不罕見。喜歡在后面加上南北的,倒又少見一點。上海命名公車站名更是有另一個習慣,喜歡用兩個街道疊加命名,熟悉的覺得方便,我這個初到的,倒總是覺著頭疼——公交報站聽得最清楚的,總是頭一兩個字。
上海的公交車有滬語報站。這是我首次接觸上海話的途徑:報站先來一遍普通話,再來一遍上海話。我于是信誓旦旦地覺得上海話沒什么難的,挺容易聽懂的。這個結論自然很容易地被懂上海話的朋友嘲笑并推翻了。
我啊,還是別輕易做能聽懂別的方言的夢了。
文—Fa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