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那么幾個曾經無話不說的朋友,如今湮沒人海?
|01|
在我乏味單調的高中生活里,我記憶里最鮮活的存在,除了男朋友之外,就是M。
她是個慢性子的女生,而我則是典型的急性子。性格兩極的我們,卻一起分享著這個校園里的八卦和自己內心的所有秘密:喜歡的男生,討厭的女生,蠻橫的班主任。在單調乏味又紀律嚴苛的高中生活里,每次聚在一起吐槽的時刻成為了我記憶里最鮮活的記憶之一。
|02|
畢業后她留在本地讀大學,而我則遠赴廈門。從開始時不時會聊聊天,到大一大二的寒暑假才能見上一面,每次見面都是一見如故的親切感,談天說地直到天黑才回家。忘了是哪天,直到有一天看到她發了一條感慨分手的朋友圈,才知道原來這段時間她有過男朋友。我才驚覺,原來我們除了一年一兩次約定俗成的見面之外,幾乎未曾彼此問候過。
|03|
去年過年的時候,我剛回家就幾乎是迫不及待地給M發微信“我回來啦,我們什么時候出來玩啊”,結果等到第二天才收到她的回復“年前都沒空了,年后吧”。年后,我再次問她要不要出來時,她的回復倒是很快“約我吃飯的都排滿了,估計沒空了”,我一如既往開玩笑問“哈哈,都是男人嗎”,她倒是波瀾不驚地回復我說“是啊,怎么了?”
那個時候,我才知道,距離不僅會打敗愛情,也可以讓曾經一有空就聚在一起嘰嘰喳喳的我們成為路人般的存在。
|03|
時間很快到了今年的夏天,大三的暑假。某一天深夜臨睡前收到M群發的微信,表達類似“很久沒用微信現在恢復使用”的意思。那一刻,看到曾經形影不離的她以群發的形式再次出現,我一時竟不不知道該如何回應,于是只發了一串省略號。她很快回復我“我今天出去吃飯看到W和C了,感覺層次真的不一樣了”,我問道“怎么層次不一樣了?”,“據說W這幾年在美國光shopping就花了好幾百萬”,“然后呢?”,“人家有錢啊,然后我就感覺自卑了。”
那一瞬間,我一時語塞。本來想多說兩句的自己,終究還是刪掉了全部的字,換成了“大四了你將來有什么打算?”“實在不行就考個教師資格證咯,不認現實不行啊,最近在做英語家教,要不是時薪高,我才不干呢。”
后來我們又說了些什么,我已經記不清了。只知道,好像在跟一個自己從來都不認識的人聊天一般,全程充滿了尷尬和驚詫。記憶里的她仿佛還是那個對前途和理想有點執念的人,兩年前她跟我說決定好好讀書出國留學時那個表情,依然清晰。
“我最近都在家,中旬才回廈門”
“好啊,有空出來玩啊”
“那必須的”
我很想跟她約個具體的時間和地點,但是不知該如何面對見面時會出現的尷尬和局促,可能會像極了兩個價值觀完全不同的人的相親:極度尷尬、度日如年,但是卻又彼此小心翼翼地維持著禮數。又或許是兩個人非常默契的客套,于是我們誰都沒有再多說什么。
我說“晚安”
她說“恩”
簡單明了的一個字,也許正是我們這段友情最后的答案。
|04|
在我的高中時代,“閨蜜”這個詞兒還沒像現在這么流行,在介紹對方或者在日記里,她總是“最好的朋友”或者“知己”,如今在和閨蜜們喝茶八卦時總是謹慎避開很多話題的我們,也曾事無巨細地和一個人分享著自己的生活。夜深人靜回味起來,這樣的稱呼似乎比“閨蜜”多了幾分真摯和人情味兒吧。
歲月改變了我們和我們的朋友,有的人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背道而馳。即便最終我們可能三觀相悖,甚至有可能成為彼此最討厭的那種人。我們都該輕輕在心里多唱幾句“啊朋友再見”,以祝福的姿態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