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島遇見你
1.
晚上去陳叔家做客,一進門就聽到他和他的兒子小凱在吵架:
“我花那么多錢供你上大學,就是為了讓你去發傳單的?”
“發傳單怎么了,又不偷又不搶,靠我自己的勞動賺錢!”
“傳單誰都可以發,小區看門的老大爺都能干!你這些年的學算是白上了!”
“你這是歧視!”......
小凱,今年大二,學的是市場營銷,小伙子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人也很機靈。
現在他的表現,用陳叔的話說就是:不務正業!
事實上,無辜的小凱只是利用暑期做了個兼職──發傳單,一份大家印象里不像家教、寫文、設計那樣文雅些的工作。
其實,一開始他沒想讓他爸知道。
但是,烈日當頭的中午,小凱站在某個人潮熙攘的商場門口,對過往的行人笑臉相迎,恭敬的遞送傳單,有些人拿后馬上扔掉,有些人擺擺手根本不要,這一幕剛好被陳叔撞見了。
我很理解陳叔,好不容易培養出一個大學生來,卻在干一份誰都可以做的、毫無技術含量的活兒,心里難免有落差。
他希望他的兒子,不虛度光陰,好好學習,將來有體面的工作,更好的生活。
“你為什么要去發傳單呢?”我問。
“除了鍛煉吃苦耐勞的能力,我還想把書本里的知識用到這份工作上,在實踐中學習。”小凱說道。
“發傳單能學到什么?我今天就好好聽聽,我看你能說出個什么來。”陳叔氣呼呼的坐下。
“你以為發傳單是很簡單的事情嗎?”他反問,然后一條一條羅列出他的理由:“
第一,我不是什么傳單都發。
像減肥、整容、餐飲這些內容我是不發的,我只和一些口碑不錯的中小學培訓機構合作;
第二,我發傳單,并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我們有自己的小團隊。
培訓機構給的工資是1個人1天60元,我跟培訓學校談,按55元把活兒先接過來。
然后自己在網上招人,一共招了10個人,團隊作戰,我負責指揮和安排。
我給他們每人50元工資,結余的50元是我每天的傭金。
第三,傳單不是隨隨便便發給每一個人。
因為是中小學生培訓,所以我們的發單群體主要以中老年和學生為主。
暑假他們常去哪里?圖書館、書店、少年宮是首選地點,另外就是一些商場、社區球等地方。另外,咱們當地的報紙,每周四是教育周刊,我跟幾個報攤的攤主商量給他們每家10塊錢,讓他們幫忙在那天把傳單夾到報紙里,這樣就更有針對性,客戶轉化率也高。
第四,發傳單只是手段,我的目的是銷售和賺錢。
我把自己的手機號、微信號和“咨詢有獎”這四個字刻成了章,分配發單員蓋在每一張傳單上。有些對培訓感興趣的,就會直接聯系我,我拉到1個客戶,培訓學校就給我100元提成。這個暑假,五六個不同的學校發下來,我拉了差不多有90個客戶。
老爸,這一個月下來,我一共掙了1萬多。
我沒想著一直發傳單,我只是想通過發傳單鍛煉下自己,看看學的知識到底有沒有用,順便掙點兒錢花。”
聽完,陳叔和我都驚了。
接著,小凱從臥室拿出一疊厚厚的文件,文件上備注了些密密麻麻的修正,以及一些操作中的心得體會。
我認真看了起來。天啊,他竟然把“發傳單”這件事情,做成了一個項目策劃書:市場調查、需求分析、操作方法、團隊管理、利潤分析,營銷方法、注意事項......
我知道,這份文件一定花費了他很多的時間和心血,他現在做的,完完全全是知識的變現。
2.
大學那會兒,我也發過幾次傳單。傳單工作門檻低,招人多。
帶著初入社會的好奇心,打發一些無所事事的時光,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順便掙掙零花錢也不錯。
那時候,一天在路口站好幾個小時,最深刻的體會是:
掙錢真不容易,干這個活兒真不容易;
原來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有人會善意的拿走,有人不屑一顧;
看來還是得好好學習,就不用這么辛苦的賺錢了。
我想大多數大學生兼職發傳單的初衷和感悟應該和我一樣。
說實話,我從沒想過傳單竟然可以這么發,我甚至連傳單上的內容都不屑一顧。
仔細想來,其實,每一份傳單都是智慧的結晶。
它會根據內容和客戶群體,做成各種各樣的大小和樣式;
它要經過編輯、排版、審閱和修改好幾次,才能被大眾閱覽;
它要在一張紙里展現出一個公司的優勢,一家店鋪的特色,一個吸引顧客的興趣點;
它要有一句易于傳播的話,一副打動人心的圖片。
這本身就是一次廣告傳播和一份商業文案。
同樣是發傳單,我們1天50元,小凱1天掙了300多!
為什么?
因為我們忘記了宣傳單存在的目的,它是一種營銷手段,是商家為了宣傳推廣、信息交流、搶占市場、推廣口碑,以盈利為目的的手段。
我們一廂情愿的心理定勢::發傳單就是一種低門檻且勞動力廉價的工作。
因為是太過簡單的工作,所以我們不去動腦子,不去想辦法,只是老老實實的做著這個工作。
一份工作只能掙50元,我們就只做那50元的事情。
我們也沒有耐心和精力去花費時間做一份商業策劃,這么廉價的工作根本不值得!
我們從沒有換一個角度去考慮,去學習,去創造,
也沒有想辦法去尋求更多的附加值,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小凱說,他發傳單感觸最深的是:大學的專業課很有用,所以他要更加努力的學習。
宋朝的朱熹有句話:“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我們上了那么多課,讀了那么多書,學了那么多知識,
不單單只是為了一張畢業證書,為了一份好工作,
也許更重要的是,要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不斷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將知識靈活運用。
觀察力、學習力、判斷力、溝通力、發散思維力......
這些能力的提升別人偷不走,你也扔不掉,
它會滲入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3.
相信很多實習生剛進公司,都在做著看似無足輕重的打雜工作。
端茶倒水、復印、跑腿、收集名片、整理會議記錄......
枯燥無味,毫無價值可言,感覺每天的自己都碌碌無為。
那時的我也是這樣認為的。
我給一個老員工做助理,每天的工作就是數據錄入和做單據,天天對著一堆數字和表格,
EXCEL、PPT、WORD;錄入、計算、排版......工作又繁瑣效率又低。
可是做著做著,我就想要做些改變了: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就在網校學習EXCEL和PPT技巧,以前1個小時都趕不出來的活兒,后來不用20分鐘就能搞定了;
數據太多,我就分門別類,分清主次,先錄重點;
那時候沒人教我怎么分析市場,我就在圖書館借經濟學、市場調查和營銷的書,慢慢的貫穿到工作中,通過數據分析,我知道了每個市場區域不同月份的銷售狀況、盈利狀況和市場份額,也對行業有了更深的認知。
同樣是給客戶打電話,有的人不管不問直接就打,而有的人卻先了解和研究客戶,再做溝通;
同樣是復印資料,有的人只是單純的復印,而有的人卻把復印的內容仔細檢查和學習;
同樣是去工廠參觀,有的人就是看看,而有的人詳細了解生產工藝、包裝和目標市場。
為什么有人做了20年文員,退休時還是個普普通通的職員?
為什么有人從一個工人做起,最后卻開起了公司,當起了老總?
不同的心態和思維方式,必然有不同的做事方法;
不同的做事方法,必然收獲不一樣的果實。
有時候,做一些基礎工作,并沒有壞處。
它是為了讓我們磨練心智,腳踏實地,打好根基。
但是你要問問你自己:
通過這些,我能學到些什么?有什么樣的成長和進步?
怎么做才能更好?我的差距在哪里?
那些你認為很低級的事情,不妨帶著學習和創造的心態去做一下試試,
好好動動腦子,琢磨琢磨,研究研究,
相信它們帶給你的成長和進步,一定會令以后的你感激不已。
寫這篇文章,我并不是鼓勵大家去模仿小凱發傳單,
而是想要告訴你們,也告訴自己一個道理:
上大學,我們要好好學習,更需要了解社會;
學知識,我們要舉一反三,更需要學以致用;
干工作,我們要從基層做起,更要利用一切機會提升自己。
不要輕視任何1個知識,也許它里面藏著大學問,關鍵是你是否用心去觀察,用腦去思考,
做到知行合一;
也不要小瞧任何1份工作,多些創造力和學習力,給自己成長的空間,
說不定什么時候,它就會像你看過的書、走過的路,悄悄變成了你的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