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變遷

? ? ? 文/云娃

? ? ? ?單位的筒子樓有我家一間20平米的地盤,15年前我們買下它,并住了好些年。后來不是出租給別人住就是閉置著,之后我再不曾去過,幾乎將它忘卻。最近,同事侄女準備租那房子,我們于傍晚相約去看房,我才又一次來到這個久違的地方。院子里地面坑坑洼洼,樓道口木門搖搖晃晃,地板上水泥剝脫花斑,走廊里燈光灰暗,房間白色的墻壁亦呈黃褐色,木窗戶顯得又小又破爛,窗欞上落滿了灰塵,給人感覺這里如同貧民窟一般,一副破敗丶寒酸之相,置身其中倍覺壓抑。90年我們入住這里,而且一住就是7-8年,留下了青春的足跡和幾多歡笑,但此刻這里留下的只有昔日難忘的記憶,而再難尋覓曾經美好的感覺。

? ? ? ?所謂的筒子樓,是中國特色的一種住房樣式,是七八十年代中國企事業單位住房分配制度緊張的產物。一條長長的走廊串連著許多個單間。每間房子自成一體,一個木門一個木窗,兼有客廳丶臥室丶廚房諸多功能,其前身多是各個單位的辦公室或者是單身職工宿舍。

? ? ? 曾經有無數的中國人在筒子樓里結婚生子,奏鳴鍋碗瓢盆交響曲。那之前端鐵飯碗丶吃公家飯的人基本上在縣城都沒有自家住房,以后住房改革,一些單位的老房子開始變賣給單位職工,讓我慶幸的是,結婚不久我們即擁有了一間屬于自己的房子。我清楚的記得,那時樓道里每個房間都住著一戶一家。每家蜂窩煤爐都擺在樓道里,爐火味、油煙味丶飯菜香味交織一起彌漫在樓道,我們都習慣了它獨特的味道。大人們相互揄揶談笑聲丶孩子們的歌聲歡笑聲是響徹在筒子樓里最熱烈的聲音。大家上班丶下班丶接送孩子上學、做飯丶睡覺,生活節奏簡單明快。常常是一個大人就接送幾個孩子,幾天大人不在孩子也有人管吃住。串門熟門熟戶的就像在自己家走動,誰家改善生活了,大家跟著一起占光分享。找到一個好看的錄像帶就串聯到每家的小電視上,大家都能看到。當年簡子樓的住戶大多一個單位的,且多為關系熱洛丶脾氣相投的年輕人,知根知底的,大家其樂融融相處的更像一個大家庭。我的許多生活知識就是在這里學會的。

? ? ? ?后來生活有所好轉,我們湊錢買了小院。記得當時剛進修回來,因買房子花光了所有積蓄,窗戶玻璃沒安,家俱也沒添就搬了進去,雖然家陡四壁,空空如也,但心里幸福是滿滿的,因為這是第一次有家的感覺。

? ? ? 好多年又過去了,時下人們又時興住舒適丶安全丶小環境優美的單元樓。幾近五十的我們又在縣城南邊公園邊購了一套面積120多平米新居,三樓三室兩廳,寬廠而明亮,從色調搭配到格局設置,裝璜完全按自己意愿進行,盡量做到環保實用丶美觀大方。整體裝飾效果丶氣氛確實不錯。家具選的伊利藍的 ,電器選的是歐普的,一套全新,多為名牌,略顯華貴,典雅而溫馨。親友看了都很贊賞,當然其中不乏客套丶恭維之詞,但不管別人評價如何,自己滿意才是最重要的。

? ? ? ?現在住房舒適,衣食無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都發生了質的變化。由筒子樓到單元樓,從年輕近暮年,演繹的不僅是普普通通的生活,更是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變遷。

? ? ? 生活越來越好自不必說,但如今生活里總覺得缺少點什么。一家一戶的單元樓封閉的象個螞蚱籠,住戶間多老死不相往來。隨著歲數增大,孩子們大學畢業山南海北都遠走高飛,留下一對老夫妻兩個老面孔在空寂的房間里四目相對。這里沒有了住筒子樓曾經的喧囂和熱鬧,少了那會我們正年輕的希冀與夢想。留住的只有對老人和孩子的牽掛,對家人和自己健康的祈求,還有就是對人生的幾分感慨、幾分無奈時常縈繞在心頭。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