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兩次見彬哥(張杰彬 國內最貴的個人品牌戰略顧問之一,2日課程16萬人民幣)我寫了32篇文章,慢慢迷失在寫作的方向選擇上。昨天常青社再遇到彬哥,請教他寫作方向。他問我以下三個階段,目前到達什么階段?
我說最多算一技之能吧。對保險專業的理解,如果稱之為技能的話,大家都說自己是專業的,算不上一家之長。
回家后我問先生,我有沒有一家之長?先生說肯定有啊,你做的分析表格,就不是一般同行能做出來的。雖然先生不太了解一家之長的定義,雖然他明顯的偏袒。但我還是重視了他這份認同感。
佛說:人身難得。其實,人往往連自己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也不得自知。
晚上我在網上做了一份【蓋洛普優勢識別】186道題,得出你的行為偏好。結果并不是優缺點的意思,只是你習慣用的行為模式,它沒有好壞之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測試一下。地址: http://www.apesk.com/advantage-detecting/ ?提醒:分析報告需要關注公號【才儲】9.9元 購買。
我的五大優勢:
1、思維 ?
2、專注?
3、分析
4、審慎
5、完美
一貫以來,我都是思維+分析的藍色底,內觀靜坐提升了我的專注力,也訓練了對情感的流動。審慎和完美可能源自,潛意思對生命的重新定義。我的墓志銘希望這樣寫:這個人來過,她認真活過!
目前在關系上的分值不高,雖然頭腦層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大問題,但真實的活出自我,是我生命的追求。它不用完美,但真實不虛。
自入保險業,通過數據分析,的確贏得不少用戶的青睞。我的理解是:自己沒什么口舌之才,用圖表和數據只是為了貪圖方便。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只有數據才是中肯不偏的。慢慢的大部分的數據都長在嘴巴上了,嘴巴能解決的事情,就沒用再用圖表了。隨著升經理給團隊做培訓做PPT 和創業,時間上更加不允許,慢慢的就把這個技能放下了。
想做回想起來,由另一個側面看,是不是自己把自己鎖在一個更小的范圍,長時間沒有接受新知的沖擊呢? 大灣區的一些政策、宏觀和微觀、基金股票、理財、保險這些層面的東西,其實我都是有能力去做一些調研和分析的。
但事實是,我什么都沒有做。沒做的原因,是因為覺得沒用。這明顯是個思維誤區、邏輯混亂。只有做了才知道有沒有用,而不是覺得有沒有用。
早兩日有個朋友打給我說,他在泰康人壽簽了200萬人民幣躉交的一個保險,錢還沒有存進去,讓我幫忙分析分析兩地的區別。于是我做了下面幾個表格發給他。
因為擔心泰康人壽的代理人有誤導,我還根據泰康產品的合同條款樣本,把一些容易有誤解的點標注了出來。
因為擅長和還算喜歡,我做這些分析其實是一點都不費力的。羅胖的跨年演講,把音頻轉換成腦圖,也只是一個晚上就完成了。因為還算喜歡,隨時隨地都能進入心流的狀態,所以沒有任何的壓力。因為不是最最最喜歡,所以沒有太過于重視,自然也沒想過如何將它發揮的純火爐青。
選擇寫作方向的時候,擔心寫分析類的文章太干枯,一開始就棄置這個選題方向。到32篇寫不下去的時候,問身邊的一些朋友,應該繼續自嗨式寫作,記錄自己發生的一些事情和想法?還是功利性成系統的寫,完善自己技能和想法更好?朋友說,寫作既然是寫給別人看,看完他應該是有收獲才對,而不是來參觀你的內心世界。
由發散到聚焦,是在進步!寫作需要先上路,邊走邊糾正,選好方向,在豎向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