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歡樂頌2》更新的劇集時,有個片段引起了我的思考。
小曲為了能夠賺取更多的銀子,也是為了讓那些曾嘲笑和諷刺她的人高看她一眼,決定考MBA。在她一頭扎緊英語單詞的時候,趙醫生就在一旁看書,陪著她。
之后,他們倆的對話很有意思。小曲埋怨著學習時的頭大,趙醫生讓她好好讀書。然后,無意間,倆人的注意點轉到了趙醫生正在看的書——《空谷幽蘭》。小曲疑惑,是不是種花的一本書。而后,趙醫生解釋,這是一本外國學者關于中國隱士的研究。很有意思。
之后,趙醫生告訴小曲,等她什么時候對讀書沒有什么功利目標的時候,就是她成為一名文化人的時候。
正是趙醫生的這番話,讓我想起了那句曾被無數人說過的話——“你讀的書藏在你的氣質里”。
我記得以前,老師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書中自有顏如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等之類的話。那時,我知道,讀書有用,知道老師是為我們好,知道自己還學識淺顯,需要進修。其實,也就僅此而已。但是,僅僅這么幾個理由,也足以讓我安分下去,靜靜地坐在桌前,沉下心來多看一本書。
之后呢,在自己不斷學習的路上,我發現自己似乎在走一個沒有盡頭的路,更直接的說吧,是一個圈。
我看了好多書,背了好多文,卻發現自己不懂的越來越多,知道的越發不足。
就好像,自己用了好多年的時光,好不容易在自己的人生白紙上畫了一個黑色的點點,點點里是自己的學識的積累。
卻在畫完這個點后,突然驚醒般的發現,自己周圍有著沒有邊際的空白,那些空白,如此的大,如此的空,竟讓人害怕。
記得有一個老師曾經說過,我們這一輩子學習路上的那些時間,就如同是在走圈圈。從一個個小圈,走出來,又走入一個個大圈,越走越大,越走越發現,還有更多的圈在等待我們走。
我還想起,我在偶然的一刻,發現了一個規律。那就是——我們總在接觸一個個新的定義,把它記住后,化為大腦里的知識儲備;再在這個基礎上,把它當做理所當然的慣性知識,學習接觸更新的知識;如此下去,循環往復。
我就在這時,問自己,“讀書,是為了什么?”我想了很久,想過很多次,我知道有人把學習定義為一種興趣,把學習視為一種愛好,把學習看作一種探險,把學習看作一種生活方式。
那,直接點,我讀書是為了什么?
我想,我是為了充實。充實自己的大腦,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充實自己的時間,充實自己的人生。
因為,我不想在每每接觸到一個新的東西時,發現自己總是一無所知。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般,只能傻愣著。
我希望,在自己的將來,不求對什么東西都懂,但起碼,在每次自己問自己,別人問自己時,我不至于每次都傻傻分不清楚,什么都不懂。
我可以大概的說,這是誰,他曾在那些方面有所建樹,他有什么著名理論,我有對他的理論有什么樣的看法,持什么樣的觀點。
我希望,在自己的將來,我可以把讀書,把學習,視為一種再平常不過的生活方式。以此為趣,以此為樂。
當然,我也希望,讀書能提升我的氣質。因為,藏在自己身上的知識帶來的氣質,將不會被任何人帶走。那是穩穩不變的,永遠屬于自己的美好的東西。
我也相信,每個人讀過的書,會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好運。這好運,也是無人能夠替代的。因為這方面我懂,所以,這個機會屬于我。
有了知識,有了氣質,有了好運,我想,讀書帶來的這些,都無其他東西可以媲美。
而讀書帶來的,又怎么會僅限于這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