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條眼中閃著詭異之光的草魚背后

01

每年高考,總是有許多讓人哭笑不得的新聞,今年最具話題度的莫過于高考語文浙江卷的那篇《一種美味》。

小說描述了主人公一家第一次吃魚的經歷,文章結尾,從鍋里蹦到地面的草魚早已死去,只是眼里卻閃著一絲詭異的光。

這道光背后蘊含的意義一下子難住了眾多考生。

從考場歸來的考生在微博上找到了原作者鞏高峰,或發泄或調侃地讓作者也來做一做這份閱讀理解,沒有參加過高考的他自然不太熟悉這種高考游戲規則,向網友賣萌求饒道“抱歉,我解釋不了了”。

盡管有種說法是,一部作品寫完之后,如何評判和理解它,往往是讀者的事,但顯然還是有很多人覺得一個原作者都回答不了的閱讀理解題出的有些荒謬。

《圓桌派》最近有一期也在談高考,竇文濤有段話放在此處恰到好處:“高考是在向國家表達一個誠意,一個準備好要做棟梁之才的誠意。”所以盡管它有著“死記硬背”的爭議性,卻依舊是現行最快捷的檢驗是否誠心誠意遵守這一游戲規則的方法。

閱讀理解,往往考得并非理解原作者的意圖,揣測的多數是出題者的心思。這是從小到大我們經歷無數考試所學會的基本準則。

02

但是高考之后呢?

能夠放下凡事只追求一個意義的習慣性動作,學會“不為什么”,學會理解“一千個人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才是我們漫長一生中需要去追求的。

前些日子看到一則關于魯迅和施蟄存罵戰的舊聞,1933年,時任《現代》雜志主編的施蟄存接受《大晚報》編輯的邀請為青年推薦書目,因為寄來的表格很窄,于是他推薦了《莊子》和《文選》,并備注是為“青年文學修養之助”。此事引來魯迅的一番批判,稱之為新文化運動的倒退,“復古主義”的興起。

之后無論施蟄存怎樣解釋自己只是為了提升青年的文學素養,魯迅都無法認同,一再地諷刺批判,二人的爭執持續了很久,最終以施蟄存的“認輸”告終。

整個罵戰的過程中,魯迅一直堅信施蟄存推薦古書的目的是為了文化倒退和復古,不符合當時極力擺脫封建要求進步的社會現狀。自然無論如何聽不進去也無法相信,也許對方只是提了一個有助青年提高文采表達的小建議而已。

03

從小到大經歷的無數次考試一遍遍地訓練我們找尋唯一正確答案的能力,但是等有一天離開校園走上社會,我們漸漸明白這世上很多事往往并沒有什么標準答案。

所以,懂得去理解不同,尊重與自己價值觀相異的事物,是我們人生路途上值得去選修的重要課程。

大學時有一次,因為某一問題我在教室里與一位同學發生了爭論,那個話題激起了我心中潛藏的戰斗屬性,不知不覺地,爭論變成我一個人的侃侃而談。我正自得于自己可以將相關理論和事例順手拈來之時,另一位同學突然叫了我一聲,她用眼神示意我冷靜。下一秒,我忽然發覺,整個教室里的同學似乎都在等待著我的“演講”結束。

細想來,中學時代我曾無數次做這樣的事,因為某個問題與老師,與同學無休無止地爭論,而后,對方微笑著,擺出“敗服于我”的姿態。

后來我漸漸學會收斂,不再急切地向身邊任何人咄咄逼人地輸出自己所認為的“唯一正確”的價值觀。

04

《奇葩說》之所以會成為一個現象級綜藝,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包容性。一道辯題,正反雙方說來說去各有各的道理,曾有人問我,這究竟有什么意義?

意義在于,在正反觀點的思想碰撞中,你會看到更多思考問題的可能性,不斷意識到自己固有思維的局限性。

里面的辯手們盡管會為了拉票表現出堅決維護自己觀點的姿態,但卻在對方辯友發表觀點時,毫不吝惜自己的掌聲和贊同。

聽得進去不同看法,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所堅守的價值。

昨晚的那場八強辯論,精彩絕倫,因為每個人幾乎都發揮了極高的水平互相表達,姜思達有一句話很是發人深省:對與錯有沒有絕對不重要,但只有一種對錯一定是可怕的。

高曉松的那句經典的“我有個不成熟的小建議”自帶笑點,但卻是一個非常實用的人生哲理。

你所珍而重之堅信不疑的價值觀,在旁人看來也許真的只是“不成熟的”,交流的重點更不是自我觀點強行輸出,而只是值得互相參考的“小建議”罷了。

不是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文:不會說謊的偽裝者 1 故而不往,事由心生 前些天和小八一起涮火鍋,這鬼天氣氣溫降的讓人有些猝不及防,穿著一身黑...
    啞白先生閱讀 565評論 0 0
  • 睹名師風采,走進名師課堂,現場觀摩學習,聆聽大師教誨,是每個普通老師的心愿。非常有幸,在十月二十八號、二十九號兩日...
    平靜的軟弱閱讀 274評論 0 0
  • 0913作業:如何做有系統的管理時間P35 R:reading(閱讀) 第二步驟就是要做有系統的時間管理。我們先要...
    翁嗡1983閱讀 15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