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個同事說“我覺得清明是用來寄托哀思的,所以我從來不會像很多人那樣請一兩個班,然候乘著清明假期出去玩?!碑敃r覺得這話很有道理,覺得清明假期不該出去玩,可是候來想想其實沒必要,清明只是思念的一種物質化形式,哪一天都可以懷念,況且已逝的人只希望留下來的人過得更好。
? 桐城老家的清明來的比較早,一般從陽歷三月中旬就算起了,特別是三月下旬,趕到周六周日,幾家人帶著小孩約著一起去上墳。清明上墳是帶有一些祭品的,搞得特別慎重的就是帶上做好的三葷三素,但是攜帶麻煩,所以正常就是帶幾樣水果或者餅干當做祭品。所以三四月份走在山里是不怕餓肚子的,你總會看到山里的墳臺放有餅干或者水果,你可以吃的。
? 小時候不懂清明是什么,只知道要跑好幾個地方,給已經(jīng)去世的先祖?zhèn)儫c紙,炸一串爆竹,然后磕頭求先祖保佑“全家都平平安安的,學習進步,發(fā)大財”,然后幾個小孩就會把擺在墳臺的祭品分吃一部分,大部分都覺得這是先祖“享用”過得,有福氣,孩子吃一些可以得到先祖的保佑。
? 清明上墳對我來說也是一種踏青,2014年以前桐城實施的還是土葬的方式,墳地都是提前看過風水才定下來的,所以比較分散,會從一座山爬到另一座山,路上可以看到成片的油菜花,盛開的映山紅,如果碰到蘭花,那就是意外的驚喜。而祭拜的祖先我很多都不知道該怎么稱呼,只是知道家族里曾有這么一位長輩,至于悲傷什么的真的不多,只有在外公外婆及爺爺奶奶的墳前我才會有一種很悲傷的情緒,會想到很多往事。
? 清明要在墳頭放一只“清明標”,可以是一只花也可以是手剪的紙工。墳頭的“清明標”這像向旁人展示這位先祖后人比較多,有后人來祭拜,不是孤魂野鬼。
? 不止是清明,桐城的祭祖一年有三次,清明冬至還有過年都是需要去上墳祭祖的,唯一區(qū)別的是清明要在墳頭放一只“清明標”。只是這些年一直在外地,只能在過年的時候去墳前磕個頭。
? 當清明節(jié)以一種法定節(jié)假日出現(xiàn)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以出游的形式來過,好像清明節(jié)跟五一國慶一樣成了一個旅游節(jié)。國家之所以將清明作為法定節(jié)假日,是為了讓人們紀念亡故親人。但這也只是懷念的一種物質形式,比如桐城,清明祭祖一般都是在清明節(jié)以前,所以清明那天一般是不上墳的。
? 有些人不贊成清明節(jié)出去游玩,這有他們自己的理解,清明出去玩,也不代表沒有祭拜先祖,也不代表已經(jīng)忘卻。對于已經(jīng)逝去的人來說,只要記得就好,什么形式并不重要,而且對于逝者來說,他們的愿望也是希望自己的小輩過得好過得開心。
? 今日是清明,此刻外面下著雨,我孤身在外地,我沒時間回去,我只有默默的懷念逝去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