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異類”這個詞,是看到一本《異類》的書,里面對這個詞的解釋是:那些有追求的人們,因為不想從眾、不想隨波逐流,他們總是看起來跟現實格格不入,甚至被身邊的人視為怪胎、奇葩、異類,被排斥或孤立。
聽起來,當個異類竟有點恐怖,不被理解,不被接受,甚至可能要承受一切惡心透了的冷嘲熱諷。但是,正因為它如此富有挑戰性,所以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應戰。
剛來大學的時候,我相信,不出意外的話,每個人都是打算來大學大展宏圖的。動不動就是“我終于實現自由可以做我想做的事了”“我離我的夢想又進一步了”“我要談戀愛”等等。一學期過去了,收拾行李回家時,不禁感慨:自由是自由了,可是太多時間不知道該干嘛,當初想做的,現在也沒那么想做了;夢想是什么,值幾毛錢,當鋪在哪,我去問一下;那個可以花前月下、互訴衷腸的你又在哪里。
跟很多大學的寶寶一樣,剛來的時候也是躊躇滿志,想要當個學霸,想要實現經濟獨立,想要站在金字塔頂端,想要有一群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好伙伴。可是現實是,你還沒來得及實現,就有一群人開始扯你后腿,正義凜然地告訴你:就你,怎么可能,哈哈哈!
可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有很多的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呀!古時候人們的佳音傳千里必須快馬揚鞭,古人何曾想到在當今,通過一個電話一個E-mail就可以一瞬間傳音;在我們看來,一個耳朵失聰的人連聽到聲音都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但貝多芬還不是扭轉了這個不可能的事實,留下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美妙樂曲;在以前,誰敢在一個虛擬的空間里就把錢打給賣家實現交易呢?但馬云通過支付寶解決了這個看似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所以,在他們的質疑聲中,我成功地把自己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異類,并且不打算走回頭路,吃回頭草,不瞞你說,我還挺驕傲。如果你也想做些讓你不喜歡的人不爽的事兒,請你再給我一點時間。
成為標配異類NO.1:自動屏蔽外界的只言片語。
“喲,看書呢!不要把自己看成書呆子咯!”“又要去圖書館當學霸了哈哈哈!”之類的話,實在聽得不要太多,時間久了,他們已經明顯敗下陣來,懶得說我了,我自己都有點不習慣了,甚至懷疑自己有被虐妄想癥。話說回來,最開始他們對我經常跑圖書館的行為深惡痛疾,搞得我好像花他們的時間看書一樣。剛開始確實想要去反擊,宣泄我內心的不滿。但是我回頭轉念一想,這幾句話浪費的是他們的口水,關自己毛事,愛干嘛干嘛,后來這種話到我的氣場一米外就跟騷擾信息一樣,被自動屏蔽了。所以永遠不要太在意那些拼盡全力想推你下水的人。
成為標配異類NO.2:不要強迫自己合群。
我特別不喜歡別人用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來對我進行道德綁架。比如說:大家都這樣做,你也應該這樣做,不然你就是錯的。在以前,這種話對我確實有很大的殺傷力和震懾力,所以導致我一度都不敢有自己的想法,跟隨大眾走。現在想想,當時的自己是那么愚蠢,為什么要把這些話當圣旨。時至今日,大學了,依然還有那么一些人打著集體主義的招牌逼你投降,帶著“為你好”的虛偽面具企圖把你拉到同一水平線,哪怕你只比他們跨出一小步,都會聽到身后刺耳的只言片語。可是那又怎樣呢?如果這個集體已經沒辦法讓我獲得我想要的成長,甚至不希望我成長,那繼續留在這個集體還有什么盼頭,我還不如趁現在逃出這個集體,尋找適合我生存發展的圈子。
成為標配異類NO.3:內心無比堅定自己想做的是對的,是有價值的。
之所以能夠在別人冷嘲熱諷中雷打不動,可能是因為我比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相信我自己的決定是對的,而且我也相信時間會證明我是對的。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在寫一部電影的影評,我一個同學湊過來看了一眼說:“看個電影都能逼逼這么多,這是要當作家的節奏啊哈哈哈。”他的笑聲成功帶動了方圓幾里內的同學也跟著大笑,還有一哥們補了一刀:“現在作家可不好當,你可要再找找后路呀!”我聽了之后就只想笑,誰說影評就只能是作家寫,誰說你們不喜歡的東西我就得放棄,可笑之極!只要我認為我做的事情沒有傷天害理,不是偷不是搶,做什么都是我的自由!
成為標配異類NO.4:找到屬于你的圈子。
有一句話我一直很喜歡:一個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所謂的異類,在我看來,并不是清高孤傲,只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不顧外界風風雨雨,而是你有你自己的想法和選擇,有獨立的思想,有自己的個性,不委曲求全,更不在不適合自己的圈子里茍延殘喘。天天追劇淘寶打多塔的圈子不適合你,就去找愛寫作愛健身愛創業的圈子啊!我喜歡沒事動動筆敲敲鍵盤,身邊沒有這樣的小伙伴,不代表在另一個平行空間里沒有跟我做同樣事情的人。不要把自己的眼光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面,發出自己的聲音找到自己的同類,你會相信,所謂的異類,只是因為不在一個跟自己是同類的空間里。
如果現在的你還是那么在意別人把你當異類,你需要做的就是:問清楚問題到底出現在誰身上,如果你確信你做的就是正確的,那么請不要再質疑自己,必要的時候把網上的這句話懟回去:
異類就異類吧,你有你的聲色犬馬,我有我的明日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