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會利? 焦點講師班五期? 洛陽堅持分享第1653天《支教手記263:做對的事就好》2021.05.22
今天是2021年5月22日,星期六,月見草已經綻放了一月有余,每次回到家里或者離開家的時候,都可以在鋪滿鮮花的道路中緩緩停車或者啟動車輛,看著它們遠遠離去,也是一件開心幸福的事情。
假如一個孩子整天玩手機,看電視,家長很著急,往往會怎么做呢?正常的做法可能就是去找原因,找到最后可能就會歸結為某一個大人的責任,無論是寵溺,還是陪伴的缺失,抑或是教養方法的問題,總之是有問題的。
既然找到了“責任人”,那么難免就會產生抱怨,被抱怨的人當然也不會心服口服,因為無論是對還是錯,往往這個所謂的“責任人”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其實付出了更多的時間精力。結果自己的努力不僅沒被看到,還被責怪,心里怎么會舒服?于是就很容易發生矛盾爭執,當然也有可能反過來指責對方不管教孩子,埋怨對方不理解自己。最后的結果是互相傷害,雙方共輸。最重要的是問題可能還沒有能得到解決。
那么假如換一種處理方式應該是怎樣的呢?最近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受,就是很多問題其實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些問題。比如一個孩子玩手機,要解決的可能并不是孩子癡迷手機的問題,也不是和孩子去商量什么規則,限制玩手機的時間長短。
孩子為什么會玩手機?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往往是因為在他的生活中,沒有讓他感覺更有意義、更有趣的事情:沒有學校的同伴可以玩,沒有自己特別熱衷的興趣愛好可以做,沒有非做不可的事情,也不用為了生計發愁……所以要解決的其實是如何找到那些讓他覺得能從中得到樂趣、成就感、價值、意義的事情。
從系統觀的角度來講,當一個孩子的生活有了規劃,能夠去做正確的事情,那么他自然而然就沒有時間再去做不好的事情。所以當一個正向循環形成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的就從負向循環中走出來了。
仍以玩手機為例,假如一個孩子找到了他喜歡的事情,比如每周給自己的生活中安排了讀、練字、運動這些事情,那它自然而然的就不用再每天與手機為友,活在手機構建的虛擬世界中了。就像我們身邊有一些工作很忙碌的人,或者我們自己在非常忙碌的時候,就顧不上不停的刷手機了。
而且與一個人商量,讓他如何去做對的事情,讓他去設想做到這些對的事情之后能夠得到的東西,會帶給她滿滿的能量感,會讓他更愿意去付諸行動,而當他真正付諸行動之后,做到了他所定的一個個小目標,他就會更有力量去做更多的事情,從而形成我們前面所說的正向循環。這時候家長自然也就不用再擔心他玩手機的問題了。
多做對的,就無法做錯的事情。換種思維方式,不再被問題所困住,而是更多的思考如何去解決,或許我們就會發現,生活中明媚陽光的一面就會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