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剛從TTT課堂走出來0基礎培訓師,最最擔心的事兒,是講不滿2小時。
突然,覺得說自己是培訓師都欠奉。
即使有了長達70頁左右的PPT,依舊覺得心里空落落,一張PPT好像2分鐘就講完了。一場分享剛開場,萬一我半小時就講完了,丟人,丟老人了。
為了撐滿這2小時,我當時的方法是,我把所有的干貨盡我所能地塞!進!去!
我的課程主題是時間管理。
我當時放了有多少內容?吃掉那只青蛙理論、34個金幣理論、脫胎于柳比歇夫的時間記錄、番茄工作法,這還不算完。我竊以為拖延癥是一個幾乎人人都有的難題,我把1/3的兩小時課程,活生生地塞入了拖延癥拯救法則。不,那還沒有結束。我以為解決時間管理的問題,關鍵是要養成一個好習慣。于是,我找到了一個養成習慣的小工具,又興沖沖地塞了進去。
即便如此,我依舊覺得撐不滿2小時。
第一次當眾講2小時的時間管理,請了楊學委來給我鎮場子。楊學委,是我在中智CIPMT課程的師兄,學識狗一枚,常見的對話是——
“xxx(某本書),你們看過伐?”
“沒有。”
“你們要多看點基礎學科的書。”
“比如?”
“基礎心理學。”
其本人聲名鵲起于,為18個同班同學制定了錄制2小時課程的總計劃,并成功地實施。沒錯,“金牌學委”也是因此得名,一度讓人才濟濟的中智驚為天人。之后,大家都驚嘆于他的牛叉。當然他的牛叉不止于此,比如,他還能解決新手培訓師的“急難愁”問題——
把課程拉長。
上周末的時候,請了楊學委來給我同期CIPMT的童鞋們分享。這一天的課程非常燒腦,他讓我們拿著自己成品的課程大綱來拆解。
當時我的時間管理課程,已經經過較為系統化的整理,彼時,我預備在一天里給學員講的課程內容有清單工作法、制作月度計劃以及針對拖延癥癥結的三個工具。拿著手指算一算工具,好像也才6個,我居然要講6小時。
天啊擼,萬一我2小時就講完了咋辦。
楊學委不緊不慢,先讓我們列下課程的ABCD。楊學委說,這是一個百度上都有的工具,但一個培訓師要有重構知識的能力,而他給我們帶來的,就是他重構以后的知識架構。
于是我帶著一腦袋的疑惑,寫下我課程的A(audience),一群大學生亦或是失業青年;B(behavior),是那六個工具,比如清單工作法。C(condition),是在工作崗位上,面對不斷被打斷打擾的情境下。D(degree),咦,D該是什么?標準么,我從未想過,清單工作法還能有什么標準。
究竟怎樣的一張清單才是一張好清單?唔,得有一些要素吧?截止日得寫,任務得寫,交給誰,交到哪里得寫,居然當場靈光乍現,湊出了4W的標準。奇哉,真是奇哉!
隨后,每一位寫完課程ABCD的小伙伴們,被要求上墻。是的,一張一張用美紋紙貼在墻上。楊學委拿著筆,一張一張給我們過。
“你來告訴我你課程的A是什么?”
囁嚅著回答了一句。
“A清晰了沒有,還可以分類哇?”
他把我們每個人問得張口結舌。我本身以為,我有了工具、有了內容,不是挺清晰得么?被他問完,覺得手上的課程大綱,簡直是茍延殘喘。
他眼鏡后的雙眼露出一絲狡黠,“看,你們去外面給人上課的時候,你也可以把學員的練習都上墻,一張一張給他們批,這樣課程時間不就拉長了么?”他拿著筆敲了敲我們被批改得慘不忍睹的練習,“你看,學員的收獲會很明顯,而且——還不覺得困。”
好吧,楊學委你夠了。
當時我的內心戲是,果真能拉長課程時間,學員果真會很有收獲,會不會被機構diss?
直到我一天后,揣著被大動干戈后的課程去機構上課,機構的負責老師說,這樣的形式比干講好太多了,其實給了學員很多知識點,他們也掌握不了。
然后,難以置信的事情發生了,我把一個模塊的清單工作法和ABCD工作法,足足講了一上午,一上午好嘛!以至于不得不壓縮下午關于拖延癥的那些內容。
從學員的實際反映來看,掌握得扎實的內容,真的是上過墻,被一張一張批改過的內容。而且,我還學著楊學委,耍了一個小心機,把清單列的比較好的學員拎出來,讓他們去批改別的學員的內容。
看得出,大多數的學員都被調動起來了。機構的負責老師在旁邊拍拍拍——當然啦,如此生動的教學場景。
偷師成功的我,樂得不行,盡管一天的課還有許多沒做好的地方,但至少能講1天了,這絕對是質的飛躍。我已經磨拳擦掌等著楊學委的第二次分享。
也許等下次上完楊學委的分享課,我就能講2天了,也說不定。
皮厚如我,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