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過年這幾天,由于禁燃令,這里的春節(jié)分外安靜。
在這個安靜的春節(jié)里,我又重溫了一些書。
在辭舊迎新之際,我將自己的讀書心得體會結合一些案例整理成春節(jié)特刊,與你分享。
2018,希望各位朋友都能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活出你自己。
一、“我討厭父親,可偏偏成了他的樣子!”
Cora(化名)是去年上半年的一位咨詢者,屬于青春期叛逆癥狀特別明顯的姑娘,和父親沖突不斷。
Cora的父親非常注重權威感,要求Cora最好像她母親那樣溫良賢淑,做一個中規(guī)中矩的女人;而Cora本人總是有自己的想法,在很多方面和父親觀念差異很大。
而Cora一旦和父親發(fā)生爭吵,父親不惜動用武力解決沖突。
最后一次和父親沖突是在19歲那年,Cora最終受不了父親的管制,就從家里徹底搬了出來。
大學期間,Cora積極地打零工賺錢,維持自己的開支。
畢業(yè)后的Cora在公司里表現優(yōu)異,很快就被提拔為部門主管。
這個時候的Cora開始面對更為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沖突了,但她很快發(fā)現,在處理員工沖突和矛盾的時候,自己常常顯得粗暴而缺乏耐心,手下員工也對自己頗有微詞,在遇到無法掌控的局面時,自己常常感到憤怒,而對于很多和自己意見相的員工,Cora也總是給他們定性為“不懂規(guī)矩”等等。
在咨詢過程中,Cora赫然發(fā)現,盡管自己非常討厭父親,但無疑,如今自己對待員工的態(tài)度和當年父親對她的態(tài)度幾乎一致。
毫無疑問,Cora對人際沖突的處理方式深受其過去家庭經歷的影響。
二、被人忽視的“家庭潛規(guī)則”
羅納爾·理查森在《超越原生家庭》一書中指出,每個家庭、每種關系都有其內在的規(guī)則,而規(guī)則又分兩種,一種是可以明白講出來的“顯規(guī)則”,一種則是隱含的“潛規(guī)則”。
“顯規(guī)則”常常以“家規(guī)”的形式出現,例如有的家庭就規(guī)定“吃飯時不許說話”、“大人說話孩子不要插嘴”等,這種規(guī)則是每個家庭成員都知道的,我們可以公開談論這些規(guī)則,甚至可以進行辯論與修改。
但后一種“潛規(guī)則”則隱晦的多,對我們的影響更為深遠。
前文Cora的父親就代表這一類成年人:他們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很多情緒的表達是被禁止的,比如“恐懼”、“擔憂”、“害怕”等,這些家庭認為,這些情緒只有女性才可以有,而男人一旦表達這種情緒,會被視為“懦弱”等。
于是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男性家庭成員,在自己感到害怕、恐懼或擔憂時,必須否認自己的這些情緒,轉而用“憤怒”代替,乃至在盛怒之下采取一些行動,譬如武力。
當然“潛規(guī)則”遠不止這一種,在《超越原生家庭》里,還提及“家庭成員不能表露出悲傷的情緒”、“你不能發(fā)怒,但可以抑郁”等等。
而每個人在原生家庭中學到的重要一課,恰恰就是處理矛盾的不同方式。
當Cora還是一名普通員工時,她從原生家庭習得的“潛規(guī)則”讓Cora在執(zhí)行事務層面比其他員工更為果斷有沖勁,深得領導認可與喜愛;而當她被提拔為主管時,職業(yè)角色和任務發(fā)生了變化,從之前的執(zhí)行者變成了協(xié)調者,而Cora在習得新的行為模式之前,只憑本能繼續(xù)沿用老辦法。
她無法接受員工對她的質疑和不同的聲音,她害怕自己無法掌控新的工作局面,而同時在她的原生家庭中,“恐懼無力感”是被禁止的,她只能通過“憤怒”傳達自己對新工作局面的恐懼無力。
于是Cora在其他員工眼里則成為一位強勢霸道的領導,不通情理,脾氣暴躁。
三、家庭矛盾中的“潛規(guī)則”烙印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對原生家庭的影響有過一段精準的描述,即:
“原生家庭對家里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之后就越傾向于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與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b>
由此可知,原生家庭對我們每個人都打下了深深的烙??;而在你處理沖突的關鍵時刻,則更能彰顯這一烙印的痕跡。
除去工作場合,家庭矛盾更能反映出這一點。
承前文,在有些家庭中,家庭成員不允許正面沖突,在遇到沖突的時候,他們更傾向于去外面“靜一靜”,等情緒平復了再回來面對家庭成員;而在有些家庭中,家庭成員的正面沖突司空見慣,但由于對“恐懼”等其他情緒的抗拒與否認,他們往往采取“憤怒”的情緒表達,使得事情轉向更糟糕的境地。
試想一下,如果夫妻中有一人成長在不允許正面沖突的家庭,而另一人成長在允許正面沖突但不能表達“恐懼”等情緒的家庭,又會產生怎樣的家庭矛盾呢?
我們假設A是家里的男主人,他的原生家庭就不喜歡正面沖突;而B是家里的女主人,她的原生家庭允許正面沖突,但不允許“恐懼”等情緒表達。
當A和B因為一件小事兒發(fā)生了口角,先生A則不聲不響開車外出,試圖找一個僻靜的地方平復下情緒再回來;而妻子B則在家中怒不可遏,她認為先生一點解決問題的誠意都沒有。
于是等A平復了情緒回來,迎接他的是妻子B變本加厲的抱怨,A感到很委屈也很無奈;在他的原生家庭里,他從沒有遇到這種情況,于是感到很緊張,他試圖讓妻子平靜下來,就告訴B:“你現在已經失去了理智,等你平靜下來我們再談?!?/p>
而妻子B則認為A的態(tài)度很傲慢,這讓她更加惱怒,于是B開始用摔東西等方式試圖引起A的注意,希望A能夠和她共同商量解決問題。
在這場沖突中,A想的是:“如果B是愛我的,她就不應該大吵大鬧,更不能對我大喊大叫。愛是克制自己,用最好的狀態(tài)面對彼此。”
而B想的卻是:“如果A真的愛我,他就應該關心我關心的問題,而不是對我不理不睬。愛就要讓對方知道彼此的想法,就算爭吵也很正常。”
瞧啊,兩人彼此深愛,卻又彼此傷害,原因就在于兩個人的原生家庭不同;而原生家庭處理沖突的方式在人們心中難以撼動,儼然成為你我成年后面對乃至解決沖突的首選方式。
四、破解原生家庭潛規(guī)則的兩個辦法
綜上所述,原生家庭對于我們每個人的影響頗為深遠,也導致了成年后的我們處理矛盾方式的千差萬別。
不過,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并渴望有所改變,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后天有意識的習練擺脫原生家庭的烙印,對人際沖突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從而在沖突處理上更加游刃有余。
1、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
如前文分析,正是因為很多情緒被“潛規(guī)則”壓制,因此我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正確認知并允許自己的任何情緒。
例如在Cora的案例中,我給她的一個建議就是,當下次遇到沖突時,首先要做的不是基于辯論或打壓,而是承認自己的情緒,可以對自己這樣說——
“對這樣的沖突,我深感恐懼不安?!?/p>
當認可了自己的情緒后,憤怒的情緒就會大大減少。
2、持之以恒的覺察力和行動。
客觀認識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你自己,這本身就需要我們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進行察覺與思考。
這個過程很漫長,然而讓人欣慰的是,對于那些在關系中深感困擾的人來說,其回報也相當豐厚。
以上,感謝您的時間。
作者簡介:趙曉璃,職場作家、職業(yè)生涯咨詢師,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LinkedIn領英中國專欄作者,36氪特邀作者。著有《怕麻煩才是你最大的障礙》、《請停止無效的努力》、《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