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嗎,寶貝?》

這不是一篇軟文,因為廣告商認為我離最低10000名粉絲的要求還差9980個。


摔跤吧,爸爸

最近很火的一部片子,叫《摔跤吧,爸爸》,我中肯地給它評7分。電影中關于比賽的情節我非常喜歡,全程專注,比賽進程安排得非常自然。

但是我不得不說一下,看完以后回想起來,有一些膈應。

首先這個名字我就看不懂,應該叫《摔跤吧,女兒》是不是更恰當一些?

老爸是個摔跤手,全國冠軍,按他這個體格和技巧,必定從小就是練家子。按照周杰倫老師的話講就是,無論刀槍棍棒我都耍的有模有樣。老爸魁梧的身體里藏著一顆赤子之心,夢想有一天能在世界比賽的賽場上飄起印度人民的國旗。

這個理想固然是極好極好的,屬于典型的偉光正,有抱負的愛國青年。但全場的第一個bug就出在這兒,如果一開始你的理想信念如此強烈,為什么當老爸的老爸問了一句:“全國冠軍,尚能飯否?”,就把自己可以實現的目標淹沒在現實的洪流中去了。

不當冠軍好多年的老爸,自是因為從小練武的原因,耽誤了磨煉自己吃飯的手藝。“養家糊口,柴米油鹽”,與“全國冠軍,人生巔峰”比起來,孰優孰劣想必是不用多問。在強烈的對比之后,好的會變得更好,差的會變得更差。當初想為國爭光的理想變得越來越堅定,然而日益發福的身材與日益堅定的理想變得格格不入。老夫聊發少年狂,既然不能親自搞定,那就讓我兒子來,我兒子搞不定,就讓我孫子來,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豪言壯語深得愚公移山之精髓。

那么問題來了:兒女有實現父輩理想的義務嗎?

《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反映的正是中國的現實。很多無法得志的父輩會對兒女說:「爸爸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苦,你要多讀書!」,或者是:「爸那個年代條件不好,沒辦法學習樂器,現在條件也好了,爸給你報了鋼琴,古箏,二胡…」

抓鬮

我記得小時候孩子剛出生多久的時候,都會擺一排東西讓孩子選,如果孩子抓了筆,那以后能成作家,如果孩子抓了印章,以后會當大官,如果孩子抓了算盤,以后會成為商人。

我不是贊成迷信,但是有一點很好,就是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我們要清楚地知道,孩子并不是我們用來實現自己價值的工具,自打孩子出生以后,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選擇自己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權利。孩子在成長的階段有很多次關鍵對話需要進行,比如在培養興趣愛好的時候,你要充分向孩子展示,素描是什么樣的,音樂是什么樣的,舞蹈是什么樣的等等,然后與他進行交談,問他如果讓你選擇的話,你會更喜歡什么。在孩子面臨選擇的時候,父母應該做的不是簡單粗暴地交錢上學,而是在于收集盡可能多的資料,讓孩子的眼界拓寬,發現自己的興趣點。


電影之所以可以拍成電影,是有它的特殊性和傳奇性,并不具有普遍意義。

女兒

電影里,老爸為了讓女兒當上摔跤手,讓她們每天早上五點起來訓練,把她們的頭發剪了,讓其專注訓練。這對孩子的成長經歷非常不好,小孩子正是心智成長的時期,任何一點兒鼓勵和嘲笑都可能影響他們的一生,何況讓本來愛美的女孩子含淚剪掉自己的頭發,放在現實中,可想而知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陰影。

電影中理想化得安排了女兒一路通關,最后成為印度摔跤的全國冠軍,這是典型的高風險高回報的示例。但是現實并不是電影,我們只有一個孩子,不能靠著概率來指導行為,所以面對風險系數如此高的事情,理性的父母絕不會選擇孤注一擲。

所以不要把電影里的很多元素攪混了,我們太喜歡用結果去評價一件事了。當女兒拿到金牌時,好像所有在電影中出現的元素都變得合理了,比如剝奪女兒的選擇權,老爸對夢想的偏執。但是不要忘了,傳奇之所以能成為傳奇,仰仗的還有不可忽視的隨機性,所以我們應該對這些元素區別對待。


但其實教育孩子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不能一言以避之,試想一下,如果現在我們自己的孩子出生了,面臨如何教育的問題,當所有的孩子都在學奧數,學樂器的時候,是否也想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當我們不想讓孩子太受我們的主觀意識影響,又害怕社會上那些非主流價值觀影響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辦?

當這些現實的問題擺在面前的時候,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豐富自己的思維,不斷容納新鮮的思想而不至于使思維固化;多關心孩子是否快樂,而不是注重與人比較的成績;多去讓孩子領略如何愛小動物,如何愛家人和同學。讓孩子善意地對待周遭的事物,希望他做到平靜而自然,獨立又博愛。相比于教育他,或許這才是對待孩子的正確思路。

愛,有時要幫助,有時要守護,有時要放手,而做到這些,不是要努力提升孩子的素質,而是要提升自己的認知,這很重要。

放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