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馬斯洛是因為他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今天讀他的傳記,一個心理學家的傳記,我還是第一次,書讀近三分之一,我被完全代入進馬斯洛的故事里,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馬斯洛童年與父母糟糕的關系,我總以為一個心理學家對人性會看得比較透徹,會對生活中一些丑陋的東西超脫出來看待,但事實并不是這樣,心理學家也是人,也會被生活的環境影響到,不過他們身上有很多特別優秀的地方值得我去學習。
比如馬斯洛一生有一個特點,如果某件事使他厭煩或“感覺不適”,他會立刻放棄它,而不是在自我矛盾狀態中勉強為之。這點對我啟發很大,與斷,舍,離的觀點不謀而合,不要糾結,這樣幾乎是在浪費生命。
馬斯洛喜歡與猴子打交道,并且是研究女性性行為的先行者之一,他的勇氣,我特別佩服,以及對愛情的奮不顧身,對于所熱愛的東西義無反顧的投入時間和精力,
不過我最關心的還是他關于心理學的研究,當時維特海默認為,人們是通過頓悟,即“啊哈”體驗來進行學習的,而不是像巴甫洛夫和華生等行為主義者所堅持的那樣通過試錯方法,(我比較贊同試錯的學習方法)還有弗洛姆在【逃避自由】的書中說到,現代人對自由的追求,即不受阻礙的自由思考和表達,必然會導致焦慮甚至恐懼,因為它使人不得不面對一種自身存在的絕對的孤獨感。這種焦慮使許多人放棄了自由,而盲目通過追隨獨裁的宗教權威或政治權威來逃避孤獨感。我一字一字的去理解,現在因為互聯網大家的思考和表達更加的自由,但是,隨之而來的那種焦慮,幾乎會讓人失去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