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出版于1934年,是為中學生學寫作文而作,作者葉圣陶和夏丐尊。雖然是為中學生作,任何人學習寫文章都可以從中得到裨益。很多寫作課上的東西,甚至已包含在這本書中了。
1.
寫文章有章法。除了寫文章之外,做任何事情都有章法。筆者以前做的是法律行業工作,入行時要翻譯很多英文說明書。起初自己翻、看別人校對,再自己琢磨,攢了些翻譯技巧,也慢慢翻得像樣子了。及至參加了培訓,過來人給講為何這么翻,時而有一種心理模糊不清的想法被說清楚了的感覺。
覺得做文章也是這樣。首先,多看名家文章,多寫。待見識能力稍提高后,再回頭看以前文章、修改。此后,再看書學習章法,或者參加寫作課。你的經驗就會得到理論提高、升華。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先學章法,再寫作,就會“如果認為一定的公式,凡說話、作文都要合上去,那就反客為主,不是我們說話、作文,卻是讓文章公式拘束我們的說話、作文了”。
書本和寫作課這樣的章法指引,可以提供學習的方向參考,比如修辭學看什么書、擴充字詞能更充分達意。但若一上來就按著所教的起承轉合順序寫作,就會如上陷入“套路”。“文章本天成”這樣的說法有些玄。至少,文章需要靈感,靈感遇到“套路”,往往會不能自由奔馳。
有一首古詩《江南》,《文心》中也提到了: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文心》講道了文章句子要多變換句式,少重復,避免單調。可這首《江南》卻刻意使用重復。如果詩人寫詩前,先用文章法則“少重復”約束自己,是寫不出這首詩來的。《江南》刻意使用重復,一種拙樸的趣味撲面而來,令人不覺單調,反覺朗朗上口、簡單美妙。
過去的讀書人不學習文章套路,只知道反復誦讀。讀多了,背多了,文章構造、遣詞用句在腦中形成了肌肉記憶,慢慢也會“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一言以蔽之:多讀,多寫。閱讀好書,能激活寫作者的感覺器官。長時間的習作練習,能提升對文字的靈性。
但套路就一點用也沒有嗎?也不是。
有些時評、影評文章有其套路,遵循套路往往能寫得比較全面,一不小心還會出個爆款文。筆者認為,套路在這里可以幫助尋找寫作“點”。知道往哪個點去寫,然后搜集這方面的材料,通過“靈感”來組織材料,尋找到下筆的角度。
2.
當我們無意中在看著湖岸的時候,突然有一位畫家對我們說:“在峭壁倒影下的湖岸曲線多美啊!”聽他這么一說,我們無意識中看到的景色就好像突然被陽光照亮,深映腦海,并且我們能體會到一種以前隱約感覺的東西在變得具體明朗后的一種快感。
————蒙特梭利
這就是抒情應該發生的作用。先用文字描繪的景象使讀者被觸動、感動甚或氣憤、悲傷,再適時描繪出讀者此時的心情。
《文心》中說:不懂得印象的描寫,總是“美麗呀”、“悲痛呀”、“有趣呀”、“可恨呀”接二連三地寫著。我對他們說,這些詞語寫上一百回也是不相干的,因為它們都是空洞的形容,對于別人沒有什么感染力。必須把怎樣美麗、怎樣悲痛、怎樣有趣、怎樣可恨用真實的印象描寫出來,人家才會感到美麗、悲痛、有趣和可恨。
《文心》在講詩詞時,提到了溫飛卿的詞: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一句嘆詞沒有,在讀者心底,卻已能升起 “好個雍容華貴”,“美女啊”這樣的感慨。
先用情境描寫撩讀者。在讀者被撩得情緒急欲噴薄而出時,清晰點明讀者的情緒。讀者會收獲內心情感變得明朗化的愉悅感。
3.
一本好書,一場音樂劇,一次旅行,能讓你打開全身的感覺器官。除了眼,你還可以用耳朵、鼻子、皮膚、味蕾去感知世界。
——《文案覺醒》
要想寫好文章,首先要做一個豐富的人。
《文心》說寫文章,最重要的是觸發。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讀書時對于書中某一句話,覺到與平日所讀過的書中某處有關系,是觸發;覺到與自己的生活有交涉,獲得一種印證,是觸發;覺到可以作為將來某種理論說明的例子,是觸發。這是就讀書說的。對于目前你所經驗著的事物,發現旁的意思,這也是觸發,這種觸發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做一個豐富的人,才能有更多的寫作素材,才會靈感紛至沓來。不要只用眼睛看書,用心去交流,用耳去聽胡同口大媽的絮叨,用手為家人做可口的菜肴,用腳去丈量城市的寬度。
如《文心》說:只管把書呆讀,也沒有意義……書是用文字寫成的,我還希望你于有字的書以外,更留心去讀讀沒有字的書。在你眼前森羅萬象的事物上獲得新的觸發。
筆者寫不出東西,后來發現是自己得到觸發的來源太少了。雖然生活了三十多年,但是不夠用心,又不記錄,從生活中得到的內容就少。過于關注內心,可是內心得到的滋養又不夠。
4.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自己看了什么文章、聽說了什么事情,很激動,寫下了自己的感想,寫完后挺滿足甚至有些自得。可是,過了段時間,你在其他地方發現描述同樣意思的文字,比你的見解高明、全面。你覺得自己寫下來真是沒什么意思。
《文心》中說:“我所觸發到的意思,一時覺得很新鮮,后來看到別的書,知道前人已有過這樣的話,于是就興趣索然了。”
我以前就有這樣的錯誤認識。
其實,寫下來,好處很多。練習了筆頭就不用說了。寫下來,觀點會在你的腦海里變得清晰條理,否則只是腦中一閃而過的念頭,不成文章。此外,只有寫下來,你才會看到其他文章時,變得更敏感,會從寫作者的角度去比較。否則,你看到同樣一篇高明的文章,會心想:這有什么,我當初也這么想過,只是沒寫出來而已。
如《文心》所說:“我于讀文章的時候,常把我自己放入所讀的文章中去,兩相比較。一壁讀一壁在心中自問:‘如果叫我來寫將怎樣?‘對于句中的一個字這樣問,對于一句的構造和說法這樣問,對于句與句的關系這樣問,對于整篇文章的立意布局等也這樣問。經過這樣自問,文章的好壞就顯出來了。”
不寫出來,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寫得有多差。自己先寫,再看別人寫的。這樣,你會發現自己要么淺薄,要么思想體系不連貫。這樣才知道自己失算在哪里。再提高認知、修改前文,進步就這么來了。
《文心》說,文章的好壞,可從三方面來觀察,一是文法上有無毛病,二是用辭適當與否,三是思想的新鮮、正確、豐富與否。思想內容是靠多讀書多體驗的,普通人只有普通人的思想,無法可求速效,只好終身修養。
5.
《文心》寫于上世紀30年代,有一點不能適應現在這個時代的說辭。那就是:
題目的大部分的作用在便于稱說,并沒什么了不起的關系。
在現在這個自媒體時代,有些大號,要入他的門,先培訓寫標題一段時間。關于如何起好標題,各種書和文章也傾囊相授。
這讓我發覺,一個行業里再牛的人說的話,也脫離不了時代的限制。在現在這個自媒體時代,標題是與內容同樣重要的,甚至有時標題決定了一篇文章的生死、閱讀量。
《文案覺醒》中說,標題要讓讀者第一眼就能辨識到,這篇文章是寫給“我”的,是與“我”有關的。標題要給讀者明確的利益承諾。內容能引起讀者七情六欲中的某些情緒共鳴,引發閱讀興趣。一個標題的最高境界,是與人性中的種種欲望做溝通互動。
這不妨礙《文心》是一本很棒的教寫作的書。里面還有很多說法,筆者并沒有體會。待以后有體會時再作文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