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部門的管理論壇聊的一個話題是團隊的人才定位,可以這么說我們從未觸及過我們夢想中的人才。我們需要的是具備用戶洞察能力、會做需求分析的產品經理,我們需要的是全棧工程師,我們需要的是通過專業力做管理的領導者。
馬林在論壇上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覺得技術人才應該分三個段位
第一段位,能夠觸動技術的底層邏輯,并做團隊新技術引進的步道者
第二段位,能夠通過技術架構的角度看問題,通過重構的方式改善現狀,診斷團隊技術問題并給出方案
第三段位,能夠把日常的工作任務很好的完成
我個人覺得這個定位很清晰,最起碼明確描述了每個段位人才的特點。
當場我們內部復盤了一下,得到的結果就是我們大部分的員工都集中在第三段位,部門缺少第一段位的人才。
最近部門把精力從產品技術氛圍的搭建轉移到研發技術氛圍建設上。
過去的一個季度我們建立了一些機制迫使產品經理去思考,然后寫出總結性的文字,目的就一個,鍛煉思維。昨天夜里領導微信我說,產品經理不強制寫深思了,這是一個標識,標識著我們要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繼續堅持。
其實做這些的一個核心目標就是為了給團隊每一個人一個理由,為什么你要在這個部門繼續做下去,在這里你會得到什么,這個團隊在傳遞著什么精神。
回想一下過往經歷,我覺得這是“渠道”精神的延續。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由來,這是發生在14年的一個臨時孵化項目,當時團隊中的成員,現在已經各奔東西,第一名進入團隊的員工是我,我也是第一位離開的人。
現在我們分布在不同的角落:
李垚(逆向)、郭峰(配送)、吳正軒(CMO-基礎架構部)、王雄(交易平臺)、范亮(配送)、高亞新(Y事業部)、孫源(華為)、王攀月(美團)、王家麒(逆向)
這個項目非常特別,它失敗了,由于它失敗,所以被大多數人遺忘。你以為我要講失敗是成功之母,不,我要講幸存者偏見。
成功者在總結自己成功的原因的時候,非常容易犯一個很大的錯誤,我們稱之為:幸存者偏見。
我們身邊沖刺著成功者案例,每年的各種表彰總結,也是成功者的舞臺,但失敗者的經歷也許才是大多數人值得關注的。
這個項目可以說是我職業的轉折點,在這里我變成了另一個人。
你只能寫PPT
這個項目顛覆了我之前對產品技能的理解,曾經的工具全部發不上力,用Axure設計原型、用Word寫文檔、用Visio畫流程圖,都不是合適的方式來做項目“路演”,我只能用不擅長的PPT,那時根本考慮不到內容的深度,一切全倚仗動效,最后用的Prezi。
誰代表團隊做演講
大家提供素材,我來完成最后講演稿的排版,誰來代表團隊給老板匯報成為一個問題,還記得那是一個周末的夜里,團隊幾名成員分別上臺講演了一遍PPT,我由于緊張,都沒有順利的把演講稿說完,最后選擇了放棄,那時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繼續鍛煉這個能力。
看書了還不明白
那時第一次接觸到一位愛讀書的領導,沒有耐心,動不動就扔本書讓我們自己看原理,有段時間因為這個經常被批:“看書了怎么還不明白”,但是我沒有放棄。截止到今天我已經閱讀了122本書,現在這個習慣已經普及到全團隊,唯一改變的就是沒有了那句話,但是閱讀這件事我們堅持到底
還有別的“設計”
用戶場景設計、草圖設計啥啥概念都是那時候第一次接觸。
跟硬件團隊接觸,上來就給我們講工業設計,怎么布線、如果做曲面、隨手幾筆畫了個草圖,看起來好專業,當時真后悔自己沒有美術功底。那時研發第一次開始有場景不用只寫“流水式”代碼,我們也需要寫一些驅動程序。
那時,一堆人圍著一個POS機,一堆人寫一個安卓程序。
產品協同辦公
當時的產品跟研發閉環到一個項目組,產品的工作方式可以打破當時的大環境,第一次開始嘗試如何做產品原型的協同設計,Axure+Svn,第一次原型也能做版本管理,說實話,這事我后來也在團隊二次推廣過,總結了一堆最佳失敗實踐案例。
“你提交了嗎”
“我怎么編輯不了了”
“太難了,我先本地畫吧,不然弄不完了”
攀月的聲音不停在我耳邊響起。
綠巨人的手機
這是一款只有綠巨人才能用的紅色手機,我叫它“ATM購物機”。當在這上面第一次實現刷卡登陸認證、第一次能夠瀏覽商品、第一次能夠下單走黃金流程、第一次能POS刷卡支付,幾個首單都是團隊成員下的,最后它也只為公司帶來了這點“收益”,但是我們成功的跑通了第一單。
有一天在公司總部發現了類似的自助販賣機,我停下腳步上去看了看,雖然不是我們做的,但是內心滿是回憶。
為啥用戶選擇你
當時,我們團隊所做的產品,嚴格意義上講沒有對應的業務方,這確實給了我們極大的自由,但是我們瞬間又不會發力,沒有人告訴你要什么,一切都需要你去推銷,人家不愿意要,你就要去解釋,最后答應了,推廣一段時間,發現沒有達到預期,這時候我在想,真不是所有事都是運營問題,你沒有創造出一件值得用戶使用的產品,一切后續渲染都毫無競爭力。
不聯系也可以回憶
今天有感而發,不知道大家還愿不愿意提起這段過往,發微信聯系一下每個人,發現沒有人拒絕這段失敗的經歷,不管未來大家走到哪里,不走回頭路,但我們可以時不時的去回想過去,我堅信這段經歷雖然短暫,但最值得你去回憶。
最后插播一段解釋
幸存者偏見的一個案例
話說,在二戰期間,美國統計學家沃德教授被授命研究如何降低戰機被擊落的概率。他的研究發現,飛機的翅膀是最容易被擊中的部分,而飛行員的座艙和飛機的尾部則是被擊中最少的部分。
但是依照當時的航空技術,機器的裝甲只能局部加強,以免過重。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是應該增強機翼,還是應該增強座艙和尾部呢?當時的作戰指揮官認為,既然機翼最容易中彈,那么當然應該增強機翼了。但沃德教授則建議加強飛行員的座艙和飛機尾部發動機的位置。
沃德教授認為,作戰指揮官的這個判斷就是犯了這個嚴重的邏輯歸因的錯誤:幸存者偏見。
從統計的觀點來看,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但依然能夠安全返航,而機尾部分卻發現很少中彈。那并不是因為他不會真的中彈,而是因為他一旦中彈了,可能根本就無法返航。
后來事實證明教授的建議是正確的。聯軍的轟炸機被擊落的比率顯著降低。
摘錄劉潤《5分鐘商學院》
回憶的彩蛋
二零一八年一月十三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