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監獄里的人如果受持五個根本戒,就不會進去了,都是因為殺、盜、淫、妄而去,地獄眾生也是因為沒有行持十善業而去的;
2、一百個貪心不如一個嗔危害大 貪心傷害自己 嗔心害別人;
3、法王如意寶等上師都是一直陪伴著弟子 ,雖然顯現上身體也不好 但一直堅持以慈悲力、智慧力引導弟子?,F在上師自己可以獨立走路了,念及法王等上師都非常感恩,所謂飲水思源;
4、佛教文化中的利他精神是罕見的
5、《安士全書》中記載 一人于夢中 得知一年后會死 如念佛和吃齋可以延壽 剛開始他吃佛念齋 后一友人說不會有事 他就放棄念佛吃齋 一年后果然死了。有一些修行人 本來修行很好 后來遇到一些人或事 就改變了 也是很可憐;
6、度眾生的過程中不要有厭煩心;慈悲心的作用就是不會生厭煩心;
7、遇到這么好的大乘佛法 不要空手而歸;
所涉教證:
嗔恚之法 現在大苦
于未來世 復獲苦報
《大莊嚴論經》
生死苦長遠 應當入涅槃
以大慈悲力 久住而不舍
《入大乘論》
提婆及羅睺 愛念無有二
如是慈悲心 是菩薩平等
《文殊師利問經》
我護諸眾生 猶如一子想
假使欲害我 我亦生慈心
《大莊嚴論經》
火盛水能滅 貪愛難可消
貪欲火焚心 正法生則難
《佛所行贊》
眾生體性苦 生老病死逼
《大莊嚴論經》
雖觀一切空 而不舍眾生
雖憐愍眾生 不舍一切空
《萬善同歸集》
善知于諸法 常行慈悲心
如法而化導 一切皆信敬
《華嚴經》(上師要求背)
所講內容:
第十八 供養依師無量心品
己三(四無量心)分二:一、解說四無量;二、別說悲無量心。
庚一(解說四無量)分六:一、本體;二、所緣;三、分類;四、果;、五、違品;六、功德。
辛五、違品:若問:如何會產生眾多過患呢?
惑毀自他戒,
有失利養微,
護神師責罰,
惡名轉無暇,
失得未得故,
心生大痛苦。
以害心損惱等煩惱造殺生等罪業,使自己今生被殺、受束縛等,他世墮入地獄等,毀壞自己;以那些煩惱而損害他者的生命、受用、妻子等毀壞眾生;毀壞戒律。破戒者,自己會這樣想:我已失去投生善趣、圣者贊嘆之道,有罪異生凡夫所依止的道是趨入惡趣道,我已毀壞自己。心里憂傷或后悔,心有失落與怯懦。對于破戒者,以前的施主也認為這是造罪之人,不是布施處而不再作任何供養,別人也輕蔑,不再把他當成供養處,法衣、飲食資具的利養微薄。以前具戒時予以保護的天神也指責他,從此以后不再保護。本師佛陀也在《毗奈耶經》等中多番譴責:“此比丘不堪為比丘,已失沙門法,行為如驢,如死尸?!逼平湔甙闯R幨艿借髢粜姓哔H低、斥責,不可與此人共住,受到隔離、擯除等懲罰?!澳衬橙似平湓炝巳绱俗飿I”的惡名傳揚四面八方。失毀戒律的行人不僅今生得到的是眾多痛苦,而且他世還要轉生到地獄等無暇處。以前自相續已得到的聞、戒、四無量等已失去,也無法再獲得沒有得到的功德法,因此也失去未得,內心生起后悔憂惱劇烈的痛苦,這些是由于不具備慈心等而使違品煩惱增上的過患。
辛六、功德:
善住慈心等,
不生此諸過,
非惑為利生,
不舍于輪回。
菩薩,永遠不會生起剛剛所說的這所有過患,如理善加安住慈心等四無量中,具足四無量,依靠智慧力不被貪等煩惱所染的緣故不是染污性,但以大悲心為利其他眾生而不舍棄輪回,受生輪回后成熟有情。
佛子于有情,
慈等心生此,
眾生于有德,
獨子非如是。
佛子對一切有情以慈心等四無量心生起這種利樂行,這是所有一般眾生都不具有的,父母雙親,疼愛具有功德的獨生子,但并非能生起菩薩的這種慈心。
庚二(別說悲無量心)分九:一、所緣境;二、果;三、作用;四、分類;五、宣說大悲之差別;六、贊嘆功德;七、生悲心之因;八、菩薩悲心以平等性差別超勝;九、最勝悲心。
辛一、悲心所緣境:
熾盛隨敵轉,
苦逼暗遮覆,
普入難行道,
真具大束縛。
貪雜劇毒食,
舍道入歧途,
弱勢之有情,
是生悲心境。
悲心所緣對境的眾生有十種:
1、緣于對欲界五欲妙貪心極其熾盛者,菩薩會言:“悲哉,這些眾生貪得無厭,欲火中燒,無有自在”,生起強烈悲心。
2、對于行持善法但隨其怨敵魔眾制造違緣所轉而放棄行善者也生悲心。
3、緣于轉生到三惡趣感受難忍的苦受,即便是善趣也被生老病死等痛苦逼迫的眾生也生起強烈悲心。
4、對于造殺生等痛苦之因身語意惡行而不知產生地獄等苦果被這種黑暗所遮蔽的屠夫、獵人、盜賊等可憐的眾生生悲心。
5、永久不趨向解脫法的斷種姓者,在無邊生世中漂泊輪回,完全入于難行之道,因此對他們生悲心。
6、置身于佛教之外的外道真實具有我與我所見等種種惡見的大束縛,對他們生悲心。
7、對于禪定、無色定作解脫安樂想而貪著禪味,就像耽著合意的雜毒豐富食品而享用一樣,當時雖然安樂但終究是壞滅的有法,沒有超越輪回,所以緣這樣的眾生生悲心。
8、外道為了解脫而將以五火逼迫、跳崖自盡等顛倒的戒與禁行視為道而尋求解脫,實際已完全舍棄了正道,所以緣他們極度生悲心。
9、聲聞、菩薩不定種姓者趨入聲聞緣覺之道,雖然入了解脫道卻背離了成辦自他二利的大乘道,完全入于劣道,對他們生悲心。
10、對于入了大乘道卻沒有圓滿助緣資糧、被違緣攜持不能如理修道的弱勢的有情生悲心。依靠這十種所緣境生起的悲心也就有十種分類。
辛二、果:
斷害大覺種,
生樂惱欲因,
本性依五法,
佛子近菩提。
悲心緣眾生獲得什么果呢?具有悲心者斷除對眾生進行毆打等損害,即是離系果;積累殊勝菩提果的種子二資糧,即是增上果;為了其他眾生離苦得樂,自己甘受寒熱疲憊等種種逼惱,即是士用果;具有悲心者造作如愿轉生某處之因,即是異熟果;前世中串習悲心,后世悲心也越來越增上并連續產生,即是悲心的自性或本性,是等流果。依靠這樣的悲心五法的佛子,不久迅速獲得無上菩提。
辛三、具智慧之悲心作用:
大悲勝慧知,
輪回皆苦性,
無我而不厭,
亦不為過損。
具有大悲的菩薩依靠殊勝智慧的力量徹底了知屬于三界輪回的內外一切法均是無常三苦內部分的極多苦性,并了知那些法是空性無我后,不因輪回苦而厭煩,并以悲心利他,以智慧了知輪回無自性的緣故,也不會被輪回的過患生老病死等痛苦、貪嗔等煩惱所損害。
世間苦視己,
悲尊如實知,
彼苦凈方便,
愛憐亦不厭。
將所有世間的三苦視如自己的痛苦一樣慈愛他眾的大悲尊者菩薩,了知斷除痛苦的方便,知道苦因是集諦,也如實了悟通達它的對治是道諦與滅諦。對于他眾的痛苦不是置之不理而是悲憫、愛憐,由于了知除苦的方便,也不因痛苦而心生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