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中引導線的作用

我們總是會不自覺的就被一幅畫面所吸引,雖然乍一看這張照片可能并沒有什么太過有趣的地方,但是我們卻并不確定到底是什么讓我們情不自禁的就開始注意這個畫面,使得這個畫面在眾多畫面中脫穎而出吸引我們的視線。

而這隱藏的吸引力,就來自于引導線,是它吸引了我們的視線并推動著照片中的內容的發展。

雖然攝影本身是一門需要解釋的藝術,但是我們卻并不是總能夠直接就解釋出我們對一幅畫面的喜愛,這好像是一種天生的感覺,在并沒有對畫面做出細致研究的前提下就喜歡上這個畫面,很多時候這都要歸功于構圖。

構圖的方式有很多,但每一種構圖里面,必不可少的就是引導線,它是組成構圖的最不可或缺的元素。

引導線可能真實存在,它會像扶梯的扶手或者馬路上的線條那樣突出,讓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但更多的時候它都是被隱藏在圖像之中的,無論是攝影師的刻意選擇還是以自然的導向為本能,引導線都已經融入到了圖像之中。而在閱讀圖像的過程中,我們的視覺總是會本能的被引導線所吸引,順著引導線的順序去閱讀影像。

對于一些剛剛入門的新手來說,尋找隱藏的引導線可能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事實上,拍照和其他技巧一樣,同樣存在經驗主義,根本不會有什么看一篇文章就學會的技巧,總是在紙上學習也并不能幫助你拍出好照片,最重要的是拿起相機多拍,拍的多了,自然而然的也就熟練了。

因此日常練習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僅是在拍攝的過程中,在我們平時觀察這個世界的過程中,也要試著去尋找能夠引導畫面的線索,拍的多了,思考的多了,自然尋找引導線的效率也就高了。在以后的拍攝中,也就可以本能的直到相機要如何定位,如何正確的獲取引導線。

在街頭攝影中,我們并沒有太多的時間,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可能只有幾秒鐘,甚至更多的時間內去完成一幅構圖并且按下快門記錄。對于街頭攝影師而言,完美的構圖可能并不存在,但我們還是要努力讓自己在第一時間獲得較為正確的畫面。

其實說起來視覺構圖并不是從攝影開始才有的,攝影術才不過誕生一百多年,而在繪畫中,同樣作為影像藝術,早就在利用構圖來說故事了。

構圖對于繪畫來說可能很簡單,因為它完全可以由畫家在空白的畫紙上所創造,所有的內容都可以由畫家隨心添加。但是對于攝影師來說,他必須要遵循現場環境所帶來的限制。

在?Leonardo Da Vinci 的經典名畫「最后的晚餐」中,我們從欣賞這幅畫的第一眼開始,視覺的重心就會放在畫面的主角,耶穌身上,因為整個畫面都在圍繞著這個主角,包括每一名角色以及現場的透視關系,都是圍繞著中心焦點而建立的。

關注的中心確定了,故事自然就很清楚了。

由此可見,引導線并不是由誰發明的,而是早就成為了我們對美學感覺的一部分。

引導線影響著觀看者的視線的移動以及對于圖像的感知,我們可以進一步說,引導線的貢獻是加深觀看者對于影像的理解。

大家對于引導線的理解,可能會認為引導線必須要成為構圖的一部分,要嚴格的按照構圖分割存在于圖像之內,其實并不必要,就像上面所說的,引導線的主要作用還是引導視線的移動從而達到加深對圖像的感知。

當然引導線可以是筆直的,像是下面這張照片中墻上的腰線,以及天地墻的分界。

像是布列松的這張經典作品,引導線就存在于欄桿之中,用彎曲且運動的方式來引導觀看者的視線運動。

Photo by? Henri-Cartier Bresson

當然,引導線只是一個改稱,并不僅僅包含線條,你甚至可以利用圖像中的一些標志性的符號來引導視線,像是下面這張照片中的箭頭。

現場的透視關系更加容易成為引導視線的引導線。

Photo by? Alfred Eisenstaedt
Photo by? Henri-Cartier Bresson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