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第三章《跑步》,作者寫了跑步、學習漢語、喝酒,當然也寫了小城的噪音。讀后有以下三個感受:
?
感受一:中美教育差異大。
師生關系上,“在中國,老師應該受到絕對的尊重,師生關系往往是一種非常正式的關系。教師處于教的地位,永遠是對的;學生處于學的地位,永遠都是錯的。”
“但是在美國,我們卻沒有這樣的傳統,我自己的學生也注意到這一點。我會鼓勵在課堂上建立一種非常隨和的關系。”
其實何止師生關系,在家中,父母和子女,在工作中,上級和下屬,永遠都是長輩、領導是對的,我們要絕對尊重他們。也許美國人認為,無論是父母子女還是上下級,每個人都是獨立平等的個體。他們可以直呼名字,可以像同齡朋友一樣開玩笑。而在中國,這種事情是不太可能的。雖然距離1996年已經過去了20年,這種壓抑的狀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要做到完全的自由開放還是不太現實。
教育方式上,在中國,“如果學生錯了,他只需要被老師直截了當、毫無隱晦地糾正過來——這是中國的方式。”“成功是預料中,失敗則要受到批評,并且立刻加以糾正。要么正確,要么不對,沒有中間狀態。”“不對!”
而在美國,“如果某個學生做錯了,我會把他做對了的事指出來,并把他所付出的努力表揚一番。”“我已經習慣于自尊得到滿足,我需要自己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別人的表揚。只要不是過于直白的批評,我也能接受。”
想一想從小我們的老師家長什么時候說過你的好呢,你優秀出色他們覺得你應該,你犯錯了則會嚴厲批評。
最終是中國的孩子一直備受打壓,比較內向自卑;美國的孩子一直備受鼓勵,更加外向自信。
感受二:摸爬滾打才不辜負功名塵土。
作者描寫了自己學習中文的過程。在四川,除了普通話,還有方言,即使是外地的中國人也很難聽得懂。海斯勒剛開始到涪陵,只認識幾十個漢字,多是自學,完全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后來有了老師的系統教學后,他的信息量巨大,雖然小有進步,但是老師的打壓讓他的沮喪多于滿足。
海斯勒很倔強,他把所有的業余時間用來學習漢語。終于有一天他發現學校的標語他完全認識了:“教書育人 管理育人 服務育人 環境育人”
海斯勒生動的經歷告訴我們,精通一門技能,一開始是摸不著頭腦的,如同你爬坡一樣,是艱難的,到后面探索發現摸爬滾打,找到自己的一套方法,經過不停的積累,最終“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期間唯一要付出的就是你的熱忱和堅持。
感受三:人生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是詩和遠方的田野。
這是許巍的一句歌詞,每次低吟淺唱時,我都會想,到底什么是詩和遠方的田野?當我讀到海斯勒描寫他跑步時候的心境時候,我終于明白了:
?“跑步讓我心緒平靜,因為沿途的田野寧靜安逸,而跑步這項活動總給我熟悉的感覺。那種長久以來熟知的感覺——胸口發緊,雙腿打沉——將我生活過的所有地方串連起來:密蘇里、普林斯頓、牛津和涪陵。在山巒間奔跑的時候,我的思緒如行云流水一般穿越時光隧道,馳騁在這些地方。我記起了沿著古老的密蘇里—堪薩斯—德克薩斯鐵路線奔跑的情形,我想起了野豬山上油菜花盛放的金色,以及麗溪河那古老的廊橋。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意識到,即便是四川這些滿布陌生的古墓和梯田的山巒,也逐漸讓我有了家的感覺。”
“我最渴望的,是想找到一樣自己能做好的事情。”
“一連幾天,我甚至什么都不想要,只希望自己擁有一項簡單的技能,并且反復操練,知道能把事情做好。”
詩和遠方的田野——找到自己想做能做好的一件事,自己的一個小興趣、小愛好,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