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談》——中世紀文學的守夜者

我曾經聽人說過,每一個人都是習慣帶著固有思想去看待別人,而別人也通常是帶著固有思想來看待自己的。也許這個固有思想是我們的外貌、背景、談吐或是一些別的因素所帶來的,但它卻一定是存在的。而文學作品也容易別人的這種慣性思維貼上標簽。

在天主教會控制的中世紀,所有的文學作品似乎都要染上宗教色彩,亦或是用夸張的手法對良善的道德品行進行贊揚,亦或是將自己的情感注入到甜美的愛情中,將女性的純真與美麗用無與倫比的頌詞進行描畫,還有的是對政府應該有的形態進行高談闊論,或是對哲學思想竭力地去深挖,似乎這樣的文章,才是那時人們固有思想中的文學應該有的樣子。

黑夜之中,這些美好的文章,的確是天上的晨星,可人類卻是渺小的,卑躬屈漆在偉大的造物者之下,這些文章雖可以點綴夜空,卻因為太遙遠,太微弱,無法照進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在極深的夜里,只有在地上得螢火蟲,看似沒有星星那樣永恒而美麗,卻真是人們前行道路上的引路者。而《十日談》剛出現的時候,就是如螢火蟲般的微弱的光,甚至直至近百年,人們才發現,這光微弱的堅定,且其越發越強盛。

它好像從石頭里蹦出來的孫悟空,雖然看似無理且格格不入,卻是上天孕育的結果,毫無忌憚地觸碰規條與禁忌,似乎想把這個黑夜攪得天翻地覆,實質上是要將這個黑暗撕開一條裂縫,讓黑暗以外的光明能將一線亮光透進來。

它是黑暗之中的守夜者,寂寞地等待在這最為腐化墮落的時代中,用隱藏著的審視的眼光去注視這世代的荒唐。它默默地吸收著屬于繁星中最純潔的文學情感,讓自己的思想浸染在最為干凈透明的道德之中,卻將手上的利劍刺入最為骯臟的角落,而后轉身將它的心獻給人類最美的道德情感。

《十日談》是以人類歷史上令人痛心的黑死病開始的,這個年代正是作者薄伽丘所經歷的時代,那個時代也是歐洲著名的文藝復興所在的時代,在人文意識覺醒的同時也意味著經濟上的極速發展,享樂主義的興起,以及社會風氣腐化墮落的加速。但這一切繁榮之下存在著的的黑暗,雖然人們心知肚明,但是還是隱藏在了教士的罩袍以及商人與貴族的面具底下。本書開篇所介紹的黑死病的場景,并不是作者虛構的情節,而是對真實歷史事件的描述,也許現實還會比經過薄伽丘的筆潤色過得文字更加的沉痛。但那個沒有道德沒有秩序的悲痛時期,卻是勾起了人們對一個有序社會的最真實的想念。

所以故事的主人公,十位年輕人,就像是道德的化身,而那個他們停留十五天的別墅,就像是人類最初擁有的社會,在那個宛如但丁《神曲》中歌頌的天堂的地方,有著最公平的秩序,每個都是管理者,每個人也都是被管理者,在每人每天一則的故事,卻是對這個社會百態的揭露,故事里有王公貴族,也有最低微的貧民,有歷史中真實存在過的圣人,也有著最為不堪的教士,有愛財如命的商人,也有愿意為別人舍己的老人。每一個人的敘述,不是毫無憑據,而是滿了作者的用意,每一則的故事都想是一個謎語,需要找到一把正好對應的鑰匙,將其解開,才可以看到內在的萬丈光芒。

這一百則故事是從最為黑暗的角落進入,第一則故事講述了一個最為可怕罪惡的人,卻在這個荒謬時代中,因臨死時的謊話,被人尊為圣人。在這個可笑的故事里,我們看到了商人的奸詐,也看到教士的愚昧以及眾百姓的無知。在那個將迷信當做信仰的年代里,就像一個瞎子領著另一個瞎子前行,不到掉入坑中,兩人都不自知。

而最后一天的故事,卻是與第一天被黑死病籠罩的氣息完全相反。最后十則故事,寫了這個世界上,或者我們可以說在作者的眼中,最美的情感,最崇高的道德,每一個角色都可以上升到圣人的角度。整部作品的構架,類似于但丁的《神曲》,從最可怕的地獄進入,途中經過煉獄(通往天堂之路),最后到達天堂。

但是故事的結尾,也實在是令人深省,它就像是一個圈,從黑死病(地獄)開始,到教堂相遇,再到別墅(天堂),最后這十五天又重回最初十人相遇的地方。雖然在這個美妙的地方度過了這樣美妙的時光,但是最終,還是要重回現實。因為真正需要改變,是在現實中人們沉睡的內心。

作者像是一個旅人,孤獨地在這無序的黑暗中徘徊。他是一個孤單得守夜人,但其思想中所散發出來的光輝,卻是這黎明前的第一束微光。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