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寫了我的“物觀”,其實發覺越到后來,越是減法。在對物的減法過程中,我慢慢體會到時空的寬裕,帶來的身心自由。今天繼續分享一下我在人與人的關系上,有何觀點和收獲。
人類是群居動物,有著生物的自然屬性,也有著高等生物的社會屬性,種族發展進化的過程中,還產生了自己的文明,隨著生產力進一步提高,生存條件得到提升,文明內部又產生出不同的文化,目前看來,文化就是離我們最近的,除血緣外可以被解析的,人與人之間的生存紐帶了。為什么說是可解析的?我認為,文化的基礎是生存環境,生存環境的基礎是地理位置,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樣的一方人在一起進行生產勞動,進行分工,并形成一定規模的組織,進而有了政治和經濟生活,這一方人的內部,人與人之間,就會從簡單關系發展到復雜關系,梳理起來,無非血緣關系和社會關系。
血緣關系很好理解,而社會關系就很難描述,我傾向于社會學家費孝通的解釋是: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我們像懸浮在網絡中的點,我們周圍或近或遠也布滿了點,點與點被這些看不見的關系線相牽連。試想這畫面,很像天文學家繪制的星座云圖,看不出什么溫度和美好,因為總覺得比我們在現實中的關系處境少了些什么,我仔細琢磨,其實是少了情!
我不知道,情感的發生是偶然還是必然,也不知道情感和關系究竟誰是主誰是賓,但最后反正是有了人情這個詞,宋江說:“人情,人情,人之情愿”,真是精辟!它竟可包容我想說的所有親情、愛情、友情,細品,這都是人情!
一個人,從出生那天起,就面臨不能選擇的血緣關系,只要走出家門,就開始了建立和拓展關系的歷程,開始與家人之外的人進行交往,開始學習和提煉各種交往規則,最后悟出自己的處世哲學。換句話說,與人的交往過程,是個雙邊循環,相互影響,發生變化的過程。我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會因與其交往深度的不同而給我們不同程度的影響。
不過,著名的150定律(又稱“鄧巴數字”)告訴我們: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約為150人。也就是說,一個人一生中,只會跟150個人建立和保持真正有意義的聯系,我倒沒有親自驗證過這個數字,只是社會研究者有不少案例提供了證據,如facebook120社區,生產組織150管理上限等,所以我選擇相信這個結論。
那么問題就來了,人生苦短,只有150位,我該如何選擇呢?我翻了翻微信通訊錄,嚇我一跳,竟有2000多人!因為是銷售?因為我善交?因為我有魅力?還是因為我完全沒原則?難怪有一種新的心理疾病叫人際關系焦慮癥,看來,在人和人的問題上,也到了做減法的時刻。
我們假設,人的精力總歸有限,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在這個前提下,處理人和人的關系問題,突然變成了“我們認為的幸福是什么”的問題,因為150個長長的名單里,是幸福觀決定了他們在我們心目中的位置,以及我么愿意為之付出多少精力和情感。
在我的名單里,是一個環形結構,中心圈是家人,圍著家人的是鐵桿兒的朋友,再往外是被職業或緣分支配的相遇與相知。長期來看,三個圈會保持著動態的變化,第三圈可能移到了中心圈,比如自己的另一半;第二圈也有可能到第三圈,或更遠,甚至消失。
以我目前的閱歷,在對人的取舍中,我寫下的十條,就是我的150取舍的法則了,同時也時刻提醒自己要做這樣的人,方配得上這樣的關系,“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
1、誠實善良,不自大
2、熱愛生活,健康生活
3、獨立思考,有思想
4、有好奇心,不乏味
5、在一些領域有自己的專長
6、積極樂觀
7、能帶給我靈感
8、讀書寫字,能欣賞美好的事物
9、求上進,充滿正能量
10、有感恩的心
好了,雖然總有一天,遲早會感慨“故人笑比庭中樹,一日秋風一日疏”,那也不能求量而寬質。畢竟只有做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人共度余生,我才會感到幸福!
無戒365極限挑戰日更營 第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