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我們在評價某人說話或寫文章的時候,經常用到一個詞——有邏輯!
比如,這人說話“有邏輯,思路清楚” “這篇文章邏輯清晰”
那,到底啥叫“有邏輯”呢?
學術上的定義還是算了吧,很多人看也懶得看,因為太過抽象。有興趣的可以翻翻邏輯學概論,或直接搜索一下邏輯的定義。
下面我想聊聊我對“有邏輯”的界定。
在實際工作或生活中,我們口頭溝通也好,書面溝通也好,總會有我們的目的,對嗎?基于這個目的,我們往往會使用一些特定的框架或結構,并選用一種呈現形式,讓對方更好的接收我們傳遞的信息,從而達到我們的目的,對嗎?
如果是這樣,那么基于實用的角度,我對邏輯的界定如下所示:
這樣說還是有點抽象,那么就必須舉個例子。
比如,我家娃在4-5歲的時候,要看動畫片,但我覺得看久了傷眼睛,想要控制他看動畫片的時間,于是我就對他說:“看動畫片當然可以!”說完,用手指了指墻上的鐘,問:“長針(分針)指到幾結束呢?”
他看了看墻上的鐘,說:“到10。”
如果到10那就是35分鐘,我覺得有點長,于是和他說:“這個時間有點長,眼睛等會會紅腫起來,那就不帥了,長針指到6如何?”
“那太短了吧,到8!”
“到8呀~,這個其實還是會有點長,嗯,你確定到8就能關掉電視嗎?”
“嗯,能!”
“好吧,那就按你說的,到8!到了后你自己去關掉,好嗎?”
“好的。”
等時鐘的長針走到8的時候,我問他:“現在長針指到幾了?”
“到8了。”
“那該怎么辦呢?”
“要關掉電視,可是,我還想再看一會。”
“嗯,看是可以看,只要你能舉出一件我曾經答應過你,但沒有做到的事情。”
他想了想,說:“好像沒有呢。”
“那怎么辦呢?”
“那我去關掉電視,下次再看。”
…………………………………………………………………………
我們來分析一下剛才這段簡短的對話
目的:控制小朋友看電視的時間在20-30分鐘之間。
結構:我使用了一個演繹推理的結構:三段論!即大前提→小前提→結論。而且為了增強大前提的約束效用,我讓他自己說出大前提的條件。
呈現:使用了提問+引導的呈現形式,而不是直接的說教和命令。
這就是邏輯思維的日常了。
工具是拿來用的,不是用來秀的:)
目的→結構→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