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八姐我們冒著天下之大不韙,揭露了孫悟空原型石槃陀的事跡,其實寫孫悟空的另一目的是為八姐仰慕已久的唐僧正名。首先必須聲明,姐并不是想吃唐僧肉,也并不是想逼他還俗招他為婿。
數百年以來,民間存在的唐僧有兩位,一位是《西游記》里的唐僧,另一位則是佛教界的玄奘大師。
吳承恩的文學作品因為其廣泛的群眾基礎,以通俗文學的病毒式的傳播力,唐僧的形象讓大家熟悉的不要不要的;另一位是佛教界享譽世界的玄奘大師,他的偉岸更多存在于大雁塔南廣場。
這兩位的形象區別還是不小的,在下相信大多數看這篇文章的人都看過電視劇版或者小說版的《西游記》,或者周星馳的電影《大話西游》,但是看過《大唐西域記》或者《高僧傳》等信史的人卻真真是極少。這兩部,姐汗顏地稍微只看過一點點,因而今天才有膽來給大家說一說唐僧。
1、
五歲喪母、十歲喪父
童年之苦成就日后堅韌
河南的小朋友可以先得意一把。
唐僧原名陳祎,祖籍河南陳留。陳留在今天洛陽市偃師,小時候他是個苦命的孩子,但可并不是《西游記》里那個沿江漂流的故事。他五歲媽媽沒了,十歲爸爸也沒了,陳祎小朋友只好跟著哥哥去了凈土寺出家。但十歲之前,他受到的卻是父親的嚴苛的儒家教育。
就這樣,因為家門不幸,他走向了“一代宗師”的不歸路。這條路,也是一條學霸永遠不滿足現狀的不歸之路。
19歲時,他開始不滿足于在河南凈土寺學習,跟著哥哥一起去了成都。在成都待了幾年,學遍蜀地高手之后,他就丟下了哥哥,去找更多學霸較量,沿著難于上青天的蜀道。
在他26歲時,游學到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長安。到了我們長安后,這位學霸的求學之路只能用如魚得水來形容,依舊在長安尋訪眾高僧。
尋著尋著問題來了。善于思考的學霸忽然發現,各位高僧對佛法的解釋互相之間也有矛盾,于是他說了這么一句話:“遍謁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義,各擅宗途;驗之圣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翻譯過來就是:各位老師,你們自相矛盾各說各的,讓學生我怎么辦?
唐初的大長安乃藏龍臥虎之地,一位印度來的僧人波頓蜜多給他指了一條明路:西天取真經。
他這一點撥,給了我們的學霸一個激靈,下定決心去西天。接下來的一年,他學習梵語、查找路線圖,做好為去印度的準備。
唐僧寺位于偃師市緱氏鎮東南約兩公里
北距玄奘故里約4公里↓↓↓
玄奘西行路線圖↓↓↓
2、
出國留學變偷渡
識途老馬助其西行之路
27歲那年,玄奘委托丞相蕭瑀上書唐太宗,上一篇我們說過,他沒找對人,蕭瑀沒眼色,壞事了,讓玄奘的西游變成了偷渡。這才有了石槃陀孫悟空的故事,大圣是不是要感謝蕭瑀呢~~
說到偷渡,我們還得感謝一匹馬,但并不是西游記里那匹曼妙的白龍馬,而是一匹瘦小的老馬。在玄奘與悟空決定偷渡前,唐僧是買了一匹漂亮的白馬,但是與悟空相見時,一位老頭說服他,把老頭帶來的老瘦馬換了玄奘的小白馬。日后,在悟空拋棄唐僧離開后,這匹識途老馬幫助他走過了莫賀延磧無人區,而且,在過這片大戈壁的七八天中,玄奘打翻了水袋,滴水不剩,他幾乎四五天沒有喝水,在大漠里跋涉了數百里,他是怎么過下來的,怕只有佛祖知道了。
小說影視中,白龍高頭大馬英姿颯爽↓↓↓
其實是一匹瘦小的老馬馱著玄奘走上西行之路↓↓↓
3、
回到長安深藏功與名
潛心翻譯修書直至生命盡頭
唐僧玄奘西游前的故事,和一般學霸大學畢業前的經歷差別不大,這位學霸的不同之處在于,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出國留學,而且帶回了國外諸多大學圖書館館藏教材。而且耗盡后半生,在重重阻力下,把他們翻譯成了中文,后世享用至今。
八姐說很多人受過他的恩惠,大家或許不信,姐信手拈來一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是《心經》中的一句,大家都用,有幾個人知道他是玄奘翻譯呢?《心經》的翻譯版本史上有八個以上,鳩摩羅什等翻譯名家都翻譯過,可是玄奘的翻譯的最流行,為什么呢,因為他翻譯的最精妙。僅僅260個字,道盡了般若學的精髓,不是一般翻譯人員能夠做到的。
說到翻譯,玄奘翻譯佛經的數量至今沒有人能夠超越,他從西天回來基本只干了一件事,就是翻譯翻譯翻譯翻譯,直到去世。
這期間所謂巨大的阻力,便是李唐王朝愛恨不定的態度。政治家么,一切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去時不讓去,等人家游學三十多個國家,行程25000余公里,風光無限地回來時,他們大肆歡迎,派的房玄齡去迎接,當時的長安城可謂萬人空巷,他到朱雀大街時,整條街都沸騰了,真真正正的國民偶像。
玄奘法師譯版的《心經》↓↓↓
取經歸來長安城萬人空巷↓↓↓
要知道即使是翻譯這件事,也非一帆風順。玄奘一回來,本來是去請求直接開設譯經館,但是唐太宗立馬讓人寫《大唐西域記》,把西域眾多國家的境況一一寫來,為大唐國防做參考。(如今,這部大唐西域記,也是飽經戰亂的西域人民尋找自己國家歷史的必備書目,呵呵。)寫完才讓譯經。
等太宗死了,武則天他老公高宗一是上任,就把玄奘從大慈恩寺弄到西明寺,把他當做反對派舊臣處置,不讓人翻譯了,這不是要唐僧的命嗎?60歲的玄奘只能冒死上書躲到玉華宮,在他生命的最后四年,一秒不停地翻譯翻譯翻譯,去世前,他還在翻譯佛經~~~
陜西銅川玉華宮便是玄奘圓寂之地↓↓↓
玉華宮內玄奘塑像↓↓↓
4、
曲女城辯論名震印度
偶像影響力直至今日
寫著寫著,有點凌亂,因為頭緒太多,
學渣八姐腦子實在不夠來描述這位學霸的事跡。
再說說西游之旅。玄奘到印度之后,開啟了如魚得水的17年留學生活,同時,也成為中國歷史是行最著名的留學生。漢代到玄奘以前,去印度的留學生也不在少數,百人是有的,沒有一人能像玄奘那樣名震五天竺,驚動印度國王戒日王。當年他在印度北部的曲女城辯論,創下了連續十八天無人能敵的盛況。
至今,玄奘還是印度人心目中的偶像,來印度總理莫迪去年來西安,也是為了追尋心目中的偶像玄奘。
曲女城辯論讓玄奘在印度揚名立萬↓↓↓
5、
帶回奇珍異寶無數
翻譯作品更是無價之寶
究竟玄奘都從印度帶回了什么東西?
說出來也是極其讓人震撼的:
如來佛祖肉舍利150粒(如今每一粒都能撼動整個帝都加魔都四五遍)。銀、檀佛像7軀,經論520筴、657部,另有印度奇花異果種子若干。此外,玄奘帶回來的佛經他窮盡一生只翻譯了幾乎十分之一,可見數量之巨。
但素,這十分之一的量也讓所有在中國人難以望其項背,玄奘一生平譯經75部,1335卷,他一個人所譯典籍占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多,是中國古代佛經翻譯史上另外三位翻譯家鳩摩羅什、不空、真諦三人譯經總量的一倍多。
到這里,是不是懂得了空前絕后這個詞的用武之地。是的,他不光譯的多,而且品質也是極高的,他的譯經班子有一套嚴格的翻譯規范,還且還獨創了“五種不翻”的獨家翻譯理論,到現在,翻譯界還在用。
他的徒弟們也是各個武藝高超,都是佛教史上的高僧,而且他收的留學生還把中國佛教帶到了韓國、朝鮮、日本,玄奘在這幾個國家的聲譽也是杠杠的。
玄奘獨創的“五種不翻”理論↓↓↓
唐朝開國元勛尉遲敬德的侄子窺基大師
就是玄奘的高徒之一↓↓↓
‘
哦,對了還有大雁塔。
大雁塔是當年玄奘親手建造的,用來存放佛經,大雁塔下那兩塊石碑上刻的是李世民為玄奘寫的《雁塔圣教序》和他兒子李治(武則天老公)寫的《圣教序記》,都是大書法家褚遂良手書。如今,一塊圣教序拓片,就夠姐買個廁所了。
今天各位讀了辣八這一篇文章再去看大雁塔,心情如果比平時略微澎湃一些,八姐就滿足了。
今天,姐是完全說不完他的功績了。總之,別被西游記誤導了,下面給大家參觀一下歷史上對唐僧玄奘法師的評價吧,扶好墻,不要顫抖:
印度大乘佛教徒尊稱玄奘為“大乘天”
印度的小乘佛教徒尊稱他為“解脫天”
印度戒日王稱其為“大賢”
唐太宗稱贊他為“法門之領袖”
佛教管理官員稱其為“釋門偉器”
僧人稱其為“釋門千里之駒”
佛教史學家道宣則稱他為
“季代之英賢”、“佛宗之法將”
最為普遍的稱呼則是“三藏法師”
梁啟超說他是“千古之一人”
魯迅稱贊他為中華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