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烏托有個幫2,我們終將抵達》——所謂文藝那個圈
先啰嗦幾句實物,書拿到手的時候沉甸甸,將近五百頁。隨便翻翻,我首先被書中的攝影作品吸引。可能因為我是攝影白癡,所以對于有感情的攝影作品總是頗有青睞。很多人物特寫是黑白照片,恩,符合我對“文藝”的設定。
人對于某種未知事物的印象總是從標簽開始,沒錯啊,這本合集在我眼里就是文藝的某種代名詞。
呵呵,少年總是太天真,總以為看到的冰山一角是整個世界。
就好像我企圖通過這些訪談去拼湊某個人,扯淡么。
為什么會有很多人喜歡訪談、回憶錄或者是自傳,歸根結底是這些“偶像”離普通人太遠了,哪怕各種平臺便利又快捷,不過依然滿足不了“粉絲”們的好奇心。
假設,你不喜歡宋冬野,但是你喜歡趙雷。或者兩個人你都無感,但是聽過莫西子詩的歌。然而事實上,你鐘愛的是陳粒,但你也看過大冰的書,還聽過嚴歌苓筆下的故事。或者,你的朋友愛李志,你的前任愛痛仰樂隊,你因為韓寒電影而關注了多年不見的樸樹。
所謂的訪談、回憶錄或者自傳,它們所展現的不是某個“偶像”的八卦,是更嚴肅的議題,是一個世界的冰山一角。
我們將某個人、某個群體貼上標簽,不是因為他們只有這樣一種特質,而是因為他們所呈現的架構過于復雜,而語言的匱乏不足以全部概述,所以挑出某種可以清楚看到且浮于表面的某種特質便成了這個人、這個群體的標簽。
世界是混沌的,而我們又需要去描述這個世界來向別人解釋我看到的世界。在轉化的過程中一定有失真,而每個人能夠感受到的又千差萬別。
沒有人喜歡被無辜的妄議,只有真實了解才有資格闡述言論,而真正了解的人往往不會隨便下結論。
所以這本書里你會看到一個又一個故事,是每個人身上的一個小故事。
宋冬野說,你們不知道吧,我差點把《董小姐》刪掉了。
趙雷說,我永遠都會把吉姆餐廳裝在心里。
莫西子詩說,巡演其實很累。
陳粒說,誰喜歡被人管。
大冰說,我堅決反對那種“一門心思流浪”的觀點。
……
他們說了很多,看我轉述不如自己去認認真真看。
你把這本書當做娛樂,那么里面所有的故事都是八卦,你把這本書當做“教義”來研讀,里面所有的故事便都是死板教義。
怎么看待這些故事,怎么對待這些故事里的所謂的“三觀”,全看你的“三觀”穩不穩了。是得到鼓勵還是得到頹廢,是燃起希望還是只見消極?不是有那么一句話么:外面的世界只有你自己。
說實話,“文藝圈”離我太遠,我看看他們的故事找找靈感就好。況且我也不知道怎么定義“文藝圈”,也不知道被認定為“文藝圈”里的人他們愿不愿意。
我是沒有勇氣隨便辭職去看看世界,現實的問題沒有解決怎么去處理關于夢想的荊棘。在普通的生活里,依然不能停下對自己刺激,不然到頭來很多事情都會忘了。
這本書也是一種刺激,偶爾看看別人的生活,會讓自己知道,很多事情不能輕易說放棄。
最后,這本書是《文周》停刊的作品,肯定會有人再次提及紙媒衰落與否的問題。我不說話,我靜靜看著就好。
事物興衰,自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