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我們小的時候,母親不會笑,很少笑,表情有些僵硬,呆板。她苦著的臉是冷漠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也讓我憂心忡忡的。
父親和母親老是吵架,盡管周圍也有很多叔叔嬸子會吵架會打罵,只是他們都是急風驟雨,之后都是一起下田干活,有的還能有說有笑。而父親和母親不同,他們吵了,可能就是拌嘴幾句,父親離家出走,母親郁郁寡歡。
我到了初中,他們還時常吵鬧。最開始,我的立場是幫著母親,大喊大叫把父親趕走,因為太害怕她鼻涕眼淚一把一把的了,更害怕她悶在房間里蒙頭大睡。在家看到了,心緒不寧,煩亂。可在學校,完全沒心思上課,各種可怕的結局在腦海中一次次翻過。直到自己橫下心,告訴自己,最壞的不過是沒有母親。然后在漣漣淚水中掙脫出來,一放學飛奔回去。拼命想把一整天在學校里的新鮮事都告訴她,而這一整天,根本沒有新鮮事,一丁點兒都沒有!
母親的性格,我不喜歡。我使勁地學習,不斷提醒自己別走到她的路子上,在生活里,要掌握主動,要樂觀積極,要反抗!
然而,她的影響是存在的,只是在學習階段是被壓抑了,也因為更多的親密關系沒有出現。
戀愛中,吵架次數很多。每次爭吵,自己都振振有詞,情緒激動,讓自己占上風。事后發現,不過是自己無理取鬧,這樣歸結起來并沒有阻止一次又一次的爭吵。
帶給我有意識去改變的是武志紅老師的心理學著作。《愿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中的很多問題分析,都好像在說我小時候的故事,我看到很詫異,而我的確也走在了復制的路上,謝天謝地,我及時發現了,而我也愿意改變。
武志紅老師的另外一本書中寫道“每個人的生命是一個輪回,你勢必會發現,“不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不斷在同一個地方以同一種姿勢摔跤的歷程。”我甚至認為,我還在父母的過錯里摔跤。
了解到這一切,我不能不試著改變自己。我沒有沉浸在對父母的抱怨中,他們犯過錯,但時間不會停留,如今不論是因為年老力衰,還是終于和解,他們已然和睦相處了,而我正年輕,也有了自己的生活,又怎么能放棄回頭是岸呢?
真正讓我狠心改變并且基本完成改變的是我女兒的出生。
那一天,我印象特別深刻,特別清脆的一聲啼哭,讓疲憊的我努力地睜開了眼睛。助產醫生抱過來讓我親了一下,并且提醒我不要迷糊,照看著自己的孩子,接著把她放到旁邊的小床上。
小床離我很近。醫生還在等待胎盤娩出,我雖然渾身無力,可是小家伙的出生讓我激動。我伸出手,輕輕敲了幾下小床沿,她就注意地聽著。我笑了,朝她吐了吐舌頭,她竟然也做了相同的動作。
天哪,叫我怎么去相信?!她向我吐舌頭,多么美好!而我這才堅定不移地想把最美好的生活帶給她,不遺余力。
之后的幾個月里,越發感覺自己就是女兒的一面鏡子。我笑著從樓下進來,她很快就能止住哭聲,轉而眉眼帶笑。我笑,她就很輕松。我緊張,她就有些許擔心。
我記得特別深刻,六個多月,她第一次發燒,半夜把她帶到兒童醫院,掛急診的兒科排長隊,我直接沖進醫生辦公室,要求他先看我的女兒。醫生只是問了一下發燒多少度,持續多久了,我一回答完,醫生讓我繼續排隊。我氣憤地理論了一番,還是被攆出去了。原本拿著玩具在把玩的小家伙突然放聲大哭起來,滿眼是淚,我驚慌失措。還好老公抱住我,讓我聽醫生的,不用太擔心。我便和顏悅色地哄女兒,那般輕聲細語后,她收住了眼淚,給她水,她就攢著勁兒吸,精神狀態很好。
事后我反省,真的,作為一個病人家屬,我給醫生添麻煩了。作為媽媽,我的情緒深深影響到孩子了。
直到現在,我的孩子三歲了。她是個可愛的小姑娘,伶牙俐齒,愛吃愛笑,很懂事。左鄰右舍驚奇于孩子的懂事,其實不過是因為她很安心。她可以充分地表達自己心中所想,她也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歡做的,她做錯了事情可以大方承認,不必唯唯諾諾。
我也成了更好的自己,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活得更真實,更簡單。
作為女兒,母親哭了,我笑不出來。作為母親,我會讓孩子笑,就是在任何時候都樂觀向上,心底坦蕩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