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圈里有個一襲白袍,彈五弦琵琶的鶴發老人,也有著一身黑衣,手短小如莫扎特,卻琴聲如流的鋼琴演奏家。他兩站在一起,倒頗有點黑無常白無常的味道。
上午十一點許,一行人扛著機器,咯噔咯噔上了這后者孔詳東老師上海某接待處的大樓,因為都顯著精神飽滿容顏煥發,就并未像熬夜的澎湃記者一樣,被他好心規勸而閉了門。(具體新聞事件,請搜索“孔祥東為什么拒絕了澎湃記者的專訪”)
一小時以后,采訪順利告終。最后,他雙手啟琴,閉上眼睛深呼吸,為此次的專訪即興創作了一首樂曲。“只要我想,可以一屁股坐下去,一直彈到晚上”孔詳東解釋道。不用大腦去設計與構建,而把一切交給手指,就是他現在的狀態。
這一種三十多年以后的自如與洋洋灑灑,多少讓人想到卡爾維諾說過的一個關于莊子的軼事:“莊子多才多藝,也是一位技巧精湛的畫師。國王請他畫一只螃蟹。莊子回答說需要五年的時間、一座鄉間的住宅和十二名聽差。五年以后他還沒有動筆,說:‘還需要五年。’國王同意了。在第十年的年底,莊子拿起筆來,只用了一筆就頃刻間畫成了一只螃蟹,完美之極,前無古人。”
那么,這一小時的專訪,究竟能否把這位當代音樂名家的思想與觀念,盡可能以最大程度與維度地真實展現出來,就請看下邊的十問。
內容為“大家的大家”對孔祥東的專訪
1. 您理想中的音樂會,在這個時代是什么樣的?
我理想中的,也是我要開音樂會的名字叫做《孔詳東彈琴說愛》,今年下半年會與大家見面。
它有開始的時間,卻沒有結束的時間。它不僅僅是安靜地演奏,是音樂與語言的結合,兩種語言合而為一所向披靡。它是互動的,是以社交媒體為基礎重建的一個嶄新的音樂會。所有的節目單宣傳全部數碼化,也不象傳統的音樂會不允許大家拍照,我會讓每一個人拍照,規定他們帶什么設備來,拍多少張照片和分享多少次。最后,現場沒有舞臺,演奏者我,是和觀眾是平視平行的,沒有高與低的差別。觀眾不求多,我求精,他們圍坐在鋼琴邊上,不會超過兩三百人。每一個參與的人都是表演者,不再只是我一個人去承擔表演空氣中的壓力。
藝術是以創造為生的象征,而不是以重復作為存在的理由。以往的音樂會,都是從頭到尾彈唱一個半小時,沒有人說話,也沒有人拍照。結束了,就回家睡覺。但是,就像我們從生到死,每一個階段都在改變一樣,其實沒有人說鋼琴音樂會、古典音樂會必須這樣子,法律沒有規定過。
2. 在您所經歷的演出場所里,給您感覺最好和比較糟糕的是?
我喜歡悉尼歌劇院。1973年竣工時它是帆船的樣子,有歌劇廳、音樂廳及中廳大小三個廳,30多年以后,它也依舊是經典。音樂會結束以后,就讓人回家睡覺,這是件特別殘忍的事。就好像渾身的細胞都燃起來,又突然被扔進冰窟窿里。
我不是很喜歡上海的東方藝術中心,它建立在行政區內,行政區晚上是沒有人的,演出結束以后打個的都很難。悉尼歌劇院蓋在港口邊,聽完音樂會,附近都是酒吧。人講完話應該有一個坡度,不能好像在高架上開著,又直接讓你掉在地上。你的情緒應該有一個過渡,才回到安靜之中。悉尼歌劇院徹底理解了人與自然的結合點,用了以文明高度為基準的人文觀念去做這件事情。
在上海,我最喜歡的是上海音樂廳。明年是我首次登臺整整30年的紀念,1986年4月份,我第一次在上海音樂廳舉辦獨奏會。現在的音樂廳,比以前豪華多了,以前它旁邊是一個菜市場。我記得去聽傅聰先生音樂會的時候,晚上9點半,他正在彈奏肖邦的夜曲,有一個老爺爺,同時也在外面敲著更,完全不知道里面在演奏。我一個耳朵聽著鋼琴,另一個耳朵聽著老先生,想起來,那簡直太可愛了,因為那個時代還有人跟你說,小偷要來了,把門關上,而且是唱的歌,還哼著調子。
3. 我們了解到您一直走在音樂的前沿,也很關注科技。其實,現在技術已經在改變音樂,意大利有過一個機器人,它手指彈的速度遠遠超過人手,美國也做過一個記憶電流的手套,只要睡十分鐘再刺激你,你就會彈鋼琴,包括現在有很多app,幫助你作曲啊,教你彈奏樂器啊,那么您覺得技術是處在怎樣一個節點上,它是否會改變音樂,改變演奏呢?
技術毫無疑問在改變音樂的走向。現在大大小小的演出,都會與科技結合,演唱會已經不再是歌手的問題,臺上臺下都在演,七八個人,在靠觀眾前排的巨大的控制臺里忙活得很。他們操控著所有歌手的聲線、音色,以及曲與曲之間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歌手唱的不準的音,現場都可以調過來。
但技術和音樂是什么概念?是走路與跳舞。你雀躍了,因為你很高興。今天你訂婚了,愛情有果實了,你有孩子了,這是最快樂的,但里面有技術嗎?沒有,是純粹的喜悅。在我的字典里面,其實沒有真正技術不技術的,我只有一個音樂,愛。
剛剛你說到機器人,在我目前能理解的技術標準上,確實,它們已經很了不起了,將來能否取代我們,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的。5年前,美國其實通過了一個法案,就是從2015年開始,如果美國卷入任何一場戰爭,地面戰爭三分之一的士兵,將全部由機器人來替代。所有美國大片里面關于機器人如何與人類爭奪的場面,都將會是現實。美國拍一個科普片,絕不只是為了科普,它只是為了告訴你,到時候你看到這些的時候,不要太驚訝。
4. 您曾說要廢掉“鋼琴”這一詞,是基于什么樣的理由?
鋼琴融匯了人類第一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綜合的智慧,從早期的羽管鍵琴到鋼琴,包括中國音樂書里很多奏鳴曲,協奏曲這些稱謂,都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日本人翻譯后中國人引進的。但后來,日本人又引用了外來語。
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想法,想跟大家分享。音樂不應該用中文去學習,應該用外來語,母語如果是意大利語,應該用意大利語去學。鋼琴這個詞應該廢掉,除了中國人知道鋼琴,沒有一個國家的人知道什么是鋼琴。跟任何國家的人交流,你說piano它知道,你說鋼琴它不知道對不對?那我們學鋼琴干什么?音樂絕對不是跟自己交流的東西,音樂是跟人類交流的。
所以,中國音樂家在今天跟外界進行嫁接或交流時,都有非常多的困難。打不通這個屏障,關鍵在于語言。到今天為止,我明顯看見我在中國所有學的音樂知識,到美國要重學一遍,由于語言的障礙,形成了心里的障礙,由于心里的障礙,我們又固步自封。你去看看美國好聲音,有時隨便一個打掃衛生的人都唱得很好。不在于工種,在于普及化的音樂接受程度。這些知識不是知識是常識,我們要把知識化為常識,這樣我們的知識層面就又進一步。
我最大的欲望。就是讓鋼琴不成為鋼琴成為音樂,大家對鋼琴的理解不再是鋼琴,這個詞可以消失掉了,讓piano成為我們談論鋼琴時專用的語言。讓音樂回歸本真。
5. 手指短小的人也能演奏好鋼琴嗎?
(伸出手示意)我是你們所知道的中國出名的鋼琴家里面最小的。很簡單,我多練點時間,動腦筋。人家一個手彈上的,我分兩個手彈,實在不行把鼻子放上去。
6. 您和我們談了不少您的音樂觀、人生觀與宇宙觀,我挺好奇,您是怎樣在您的人生當中,逐漸形成這些觀點的?
學習,我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對時間的迫切感,我是超乎常人的,從十二三歲起,我就意識到生命的短處。我覺得我的學習方法真的是蠻難能可貴的,自己必須夸自己一句,我無時無刻不在學,跟每一個人都在學。我偷學,明著學,跟你打招呼學,不跟你打招呼學。我生命當中沒有一天是不在學習的,我每天閉上眼睛之前,一定會想一件事情,我今天學到了什么?這個習慣到現在還是這樣子。我會把蘋果軟件,學習掉將近100萬個,到現在的下載量,還是每天將近100個軟件。
7. 您提到了用iPhone及iPad的音樂學習軟件,能介紹一下嗎?您覺得它們的可取之處在于?
比如這款我自己也在玩的Thumbjam。這是音樂初學者、愛好者以及專業音樂工作者都能用到的一款軟件。它提供三十種樂器,效果“彈”出來,有時候和真實的樂器相比是一模一樣的。比如蘋果手機里有一個陀螺儀,可以控制聲音的大小。并且,里面有很多模板可以復制,有很多節奏型和事先預設好的東西,比如專門貝司的波音等等。
音樂App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讓人變得自信。一個有自信的人與一個沒有自信的人,他們在人生道路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
小提琴可能練兩三年才能拉準音,手指在手機上一動,就能拉出顫音;小孩生來就能用最簡單的一個手勢,完成在鋼琴上所有的跑動。手機上的音樂軟件,把這些技術性的東西全都砍掉。人類對知識的接受,從A、B、C一步步,變成從A直接跨到了C。
能取代真的嗎?我覺得蠻難。但毫無疑問,可以讓一大批止步于專業知識以外的人,通過這些軟件觸摸到音樂。更重要的是,這些門外漢在觸摸到音樂這種感覺之后,變得自信了。
以前我們有理想,但感覺很遙遠,現在,這個距離被縮短,模糊的場景也被具體化,一個軟件,能提供給人類離每個人理想最近的那一座橋,能塑造人的自信,不是很偉大嗎?
8. 我看您的精氣神特別好,但對于很多的創作者而言,在逆流或者低潮里創作的東西可能會更好,也所謂文窮而后攻。您覺得現在的您,在面臨什么逆流或者困境嗎?
我最大的逆流就是自己。我是一個特別否定自己、非常不愿意滿足、而且確實不太滿足于自我今天狀態的人。這種否定,在某種程度上挺殘忍的:當你一天所有的表面光鮮過去以后,你還愿意自己坐定,去思考、回望、剖析和批評嗎?這一直是我自己從里到外希望更換自己,跟上整個時代變換的一個方法。
人性的弱點,大家都有。也許是過多對自己國家的關愛,使得我們會多愁善感一點,而有時候,這些多愁善感在整個社會的漠然之中,又會顯得特別突兀,顯得你不合群,過多地使用感情。但我的堅持是,我特別喜歡當大家不再做這個事的時候,我在標榜一種該有的狀態。
如果我是60歲的話,大家一定會給我蓋棺定論很高的評價。現在,我不愿意這樣的現象出現,因為我還沒有死,而且即將迎來我最精彩的十年到二十年。我認為我的前半生,都是在排練,正式演出現在才開始。確實也如此,因為我在我的前半生演奏別人的音樂,在別人的音樂中尋找自我,通過對別人音樂語匯的了解,慢慢找到了自我。現在,我確立自我,讓自我的聲音能代表自己,代表這個時代。
9. 對于近期您趕澎湃記者回家的熱門報道,您是怎么看待的?
婉拒了一次約定的采訪,卻成了微信轉發的新聞。只不過做出了正常的反應,卻出現了不正常的效應。呵呵其實我一直就是我,只是沒讓人看見真實的我。這是我的不是,會繼續跟心走。
10. 最后,可以和我們分享下,您創作的自己的音樂嗎?謝謝!
我可以為這個平臺和它的讀者,專門即興創作一首。
點擊此鏈接聆聽孔祥東為[大家的大家]的讀者即興創作并演奏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