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聽大家在議論AI,職場人士都憂心忡忡,擔心被智能機器人取代,如臨大敵,那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AI取代我們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從科技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方向來看,人工智能是必然的步伐,AI的研發和應用肯定也是各高精尖企業引領時代的重點,而且,從實驗室轉化為民用會有時間差,所以大家所知道所看到的成果其實至少要落后兩年以上。所以,你恐慌也沒有用,因為個人阻擋不了社會的車輪。
其實真正大家擔心的是AI人工智能究竟會不會取代自己?哪些崗位和職業會被替代?這個才是真問題!大家之所以擔憂,是因為感性的情緒占據了上風,大腦的不安全感讓我們有莫名的恐懼,為此,我們一起來客觀分析,看看這個擔憂究竟是否合理。
一、從AI本身來分析
我引用“康斯坦丁”在《科技新發現》的觀點:
1、物理規則決定:機器永遠不會思考
AI其實僅僅按程序設定的一段更為特殊復雜的程序,它只會按照設定的偏好和功能,憑借強大的基礎性能去完成“猜測”。相比人類大腦的復雜性,AI只是照搬神經元的運行,依靠強大的性能和計算能力去按部就班地不斷進行演算。也就是說,AI能做的,就是在特定的模型下,設定一個目標函數,讓其不斷嘗試,最終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案。但其實,就連AI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機器永遠不會思考,永遠不可能有自我意識,這是由物理規則決定的。最牛X的科學家、開發者也無法去創造一個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如果真的有這樣的技術出現,我相信人類的天性會提前研究出可控制機器人的方法,
所以,害怕有了AI的機器就會毀滅人類,實在是想地有點多。那些科幻片出現的情節,估計不太會出現在現實中,如果真的出現,估計你也看不到了。
2、AI能帶來社會、商業價值,卻也容易被控制
在某些特定方面和領域,AI變為工具后,能夠帶來極大的社會和商業價值。AI帶來的最大幫助是提高效率,幫助人們完成依靠人力所做不到的事情,讓工作、生活變得更簡單、便捷。
比如依靠傳統的人工審核,銀行的貸款流程既繁瑣又浪費時間。而通過專業的AI,能夠通過對用戶數據的快速分析,最大化地簡化程序,甚至將時間壓縮至幾秒鐘。比如特斯拉工廠里全部采用自動化機器人,此外還有無人駕駛中必不可少的AI……只要充分在社會各個行業充分利用AI的高效,必然能帶來社會的極大進步。
但需要注意的是,正是因為AI極其強大,又沒有自己的情感,因此很容易被控制。AI能夠幫助人們更方便地購物,也可能會別有用心地篩選一些對“廠商”有利的商品。關鍵是大眾還會認為其是真正地獨立思考,而不是被控制地思考。很多企業也正是看到AI潛在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才一窩蜂地在AI上發力。
二、從宏觀上分析
從宏觀來看,我們會發現自然的發展會自己的規律,陰陽交替,物極必反。只是人類作為生態鏈的頂層生物太久,以為自己就是地球的主宰,甚至是宇宙的唯一,于是,真有“外來生物”威脅,會非常反感。
《反脆弱》一書的觀點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如果要維護一個強大而穩定的系統,個體最好是脆弱的。人類社會是不是一個強大的系統我不知道,要說脆弱也可以很脆弱,一場海嘯或地震就可以毀掉一片區域甚至是一個文明。但人類一直想把它變成一個強大穩定的系統,我們的社會和政府組織就是這么干的。
如果在一個整體內,每個個體都是穩固的,那么這個整體就不存在動態平衡,也就是說當黑天鵝事件要改變整個整體的狀態時,由于個體并不會“犧牲”,整體的狀態就可能不是微調,而是直接被打破。
舉個例子,如果你所在城市的餐館全都處于被政府保護的狀態下,不允許倒閉(有點像計劃經濟時代的國營企業),也不輕易增減數量??梢韵胂?,這些餐館將永遠不會進化,他們的食物味道不會更好,他們的服務也不會更好,看起來穩固的狀態會一直持續到某個黑天鵝事件的發生,將他們一網打盡全部取代。如果這些餐館可以互相競爭,不限制數量,允許死亡允許新生,這個系統就是反脆弱的,雖然個體一直在動態變化之中,但作為行業整體來講,是穩固而有希望的,它正在進化而不是退化。
但雖然這樣說,只要有政府形態和社會組織意識存在,又怎么會容許大量的失業,從而引起大面積的社會動蕩和危機呢?政府會在宏觀層面持續引導人們進步和升級,從而保持整體系統的穩定。
羅輯思維在引用李開復老師的新書《人工智能》上的觀點文章中說:
恐慌的人們害怕人工智能會引發大量失業,你看,富士康都在用機器人了,會取代大量的產業工人;人工智能會看病,這會取代醫生;它還會處理法律文件,這會取代律師等等。在人類歷史上,有過多次這樣的恐懼,但是事后證明都是一場虛驚。每一次新技術出現之后,都會有人驚呼:魔鬼來了,要取代我們的工作了。蒸汽機來了,傳統織布工人就失業了;火車來了,傳統的搬運工人就失業了。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種失業是有好處的。新技術出現提高了生產力,人們從過去繁重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從事更有價值的工作。如果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接受技術進步,一些就業機會當然會消失,但是事實還有另一面,就是會有大量崗位被創造出來。
比如說,工人拋棄鏟子,改用重型機械來挖土,一部分工人是失業了,可是機械工業發展起來,那也是需要大量工人的。連同一起繁榮的,還有上游產業,制造挖土機需要鋼鐵、煤炭和石油生產,這些產業也能創造大量就業。
所以,技術進步只會短暫地帶來失業,從長期來看,就業機會總體上是在增加的。
三、從企業方的角度來看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企業為了盈利,肯定是會想方設法創造贏利點,并竭盡全力節省成本。在未來人工成本一定會越來越高,一個毋庸置疑的趨勢就是機器人一定會取代一部分人。什么樣崗位的人?首先肯定是低價值的、重復性、流水線上的勞動力。很多大大小小的企業們已經開始了這樣的大面積設備改造升級,請你站在經營企業的角度想想啊,如果一條生產線需要五十個工人,如果我能夠用五個智能機器人去代替的話,為什么要用那么多人呢?
智能生產的好處很多啊,我總結為三低三高。三低:人工成本低,管理成本低,錯誤率低,三高:生產效率高,精度良率高,資源效能高。你可不能怪企業主狠心,這個是發展趨勢,不升級換代,企業的個體也會滅亡。
人工智能這次造成的失業有兩個特征:第一是規模大,第二是時間快。人工智能的技術革新是來勢洶洶,人工智能在某個領域的技術一旦成熟,以現在技術傳播的速度,它對某個行業職位的替代,可能會很快完成。
比如,富士康號稱已經裝備了超過4萬臺機器人,未來可能要達到百萬臺,這得替代多少工人?再比如,自動駕駛汽車技術一旦成熟,當然近期不太可能,未來某天一旦技術成熟,中國的上千萬司機可能在十年內就得全部失業。據說,德國人還發明了砌墻機和抹灰刷墻機,據說已經在工地應用,一天就能蓋一棟房子,建筑工人如果失業,這又是一個巨大的產業。
經濟學家們認為,雖然短期失業增加,長期看會在別的地方把這些崗位損失補回來,我們失去的可能是一個流水線上的工人的職位,一個汽車司機的職位,但是創造出來的,可能是一個程序員的職位,一個游戲設計師的職位。
四、從個體的角度上看
上面說了那么多,你肯定很焦灼,究竟和我相關的是什么?!對于個體來說,與其探討我們怎樣不被取代,不如換個思維方式換個問法,我們如何變得有價值?
人類有什么是有價值的,有什么是越來越被珍視的?是我們有血有肉的情感,是我們能動性的思考,是我們無窮盡的創意。人始終是社會性群居的動物,我們都需要彼此有情感的連接,我們通過能動性思考來推進社會進步。
再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有七個領域,人工智能在可預見的將來,很難超越我們人類:1、跨領域推理;2、抽象能力;3、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4、常識;5、自我意識;6、審美;7、情感。
新出現的行業,不見得是什么藝術家、設計師、程序員,還可能是各種各樣的服務業。推動這些服務業誕生的,不是技術,也不見得是人才,而是市場需求。只要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這些細分行業就會誕生。
30年前,沒人聽說過洗腳可以是一個行業;20年前,美甲業好像也并不流行;10年前,專業做互聯網知識服務的人,好像也沒有。隨著人工智能普及,各行業效率提升,財富將會涌現。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越來越多,他們就有對效率的追求,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將促使眾多就業機會出現,而且是可以無止境地增長。
說到這里,我們可能才能真正理解凱文·凱利在《必然》那本書里寫的一句很樂觀的話:“人們會在新的生產力水平上發現新工作的?!?/b>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