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第4篇親子日記
全文共3107字
預計閱讀3分鐘? 與你分享
臺灣著名教育家洪蘭在《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里說過這么一段話: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這些條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補習班或才藝班,他的大腦都會健全地發展。
確實如此,父母的陪伴對于孩子而言,其重要性如水之于魚,不可或缺。
做一名童心煥發的家長
11月6日晚,我在廚房做晚餐,可愛多和爸爸在客廳里相互作伴。客廳里不時傳來爸爸的呵斥聲:“可愛多,快下來,別爬到沙發頂上去!”“都跟你說過三次了,怎么還不聽,信不信我真的打過去?”“別動我眼鏡,再動,我真的生氣了!”
我一聽情形不對,趕緊放下鍋鏟,跑去看父子倆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事。
“怎么了?”
“你兒子啊,跟他說別爬沙發的靠背上面,非要爬上去,等下摔倒了怎么辦?”爸爸怒氣沖沖地歷數可愛多的“罪行”:爬沙發頂上,動爸爸的高度數眼鏡,搶爸爸的手機,總在爸爸身邊搗亂,特別不聽話。
“你可以好好跟他說,不要這么兇嘛。”我柔聲勸爸爸。
“說了也不聽啊,我有時候生氣得真想打他了。”爸爸氣急敗壞地抱怨道。
“那你陪他玩啊,他可能是想你陪他玩。”
“我不就坐在這在陪他玩嘛!”爸爸沒好氣地回答,他認為,我冤枉了他,自己玩游戲間隙(游戲人物死掉回血那段時期)都在陪可愛多玩耍。
可愛多見爸爸四周環繞著低氣壓,也不敢在爸爸身邊繼續作怪了,立刻向我投懷送抱。而爸爸呢,見可愛多跑我這邊來了,也停止了投訴,繼續他的游戲事業了。
我瞬間明白了。
爸爸剛才在專心打游戲,可愛多想跟爸爸玩,無奈爸爸身在曹營心在漢,心思全在游戲里了,所以他才會做各種小動作來吸引爸爸的關注,甚至是故意激怒。
“你兒子是一個需要高關注度的孩子。”我對爸爸說,“前幾天上英語課的時候,老師就說了,他在教室里上課時經常會做一些小動作去吸引老師的關注。老師經過他跟前,他就借機拽住老師的衣服,抱住老師的大腿,刻意去吸引老師的關注。”
見爸爸沒生氣,我繼續闡述我的想法,“他之所以總是纏著你,就是想引起你的注意,希望你放下手機,全身心地陪他玩。”
“這么說,還是我做錯了。”爸爸雖然不開心,但似乎認可了我的說法,沒有繼續責罵可愛多了。
吃完晚飯后,我見時間尚早,就提議三個人一起玩抱枕游戲,可愛多和爸爸都同意參加這個游戲。所謂抱枕游戲,就是抱枕可以任意拋,想拋給誰就拋給誰,你愿意接就接,不愿意接就躲。
可愛多個子最矮,所以被特批站在床上,我和爸爸就圍著他站成三角形。
拋抱枕,接抱枕,躲抱枕襲擊,一家人沉浸于游戲玩鬧的樂趣中不可自拔。即使有時不慎被砸正中臉蛋,有點不舒服,也沒有人發脾氣,唯有此起彼伏的笑鬧聲。
只見可愛多咧嘴爽朗地大笑,肆無忌憚地在床上彈跳,渾身上下都散發著快樂與活力。而我和爸爸亦被他的笑聲感染,似乎一起穿梭回到了無憂無慮、肆意暢快的童年時光。
這既是可愛多想要的陪伴,亦是我們一家人共享天倫的歡樂時刻。
特里·林德沃在《不無神奇的笑聲》一書中有一段文字令我印象深刻。
玩耍自然會產生樂趣。各種各樣的活動都可以稱之為玩耍——散步、聊天、運動、貼貼紙、撓癢癢、捉迷藏、讀書、寫作、追逐、爬山、吃飯、喝酒、跳舞、唱歌、滑草,等等。人們正是通過玩耍以及玩耍而創造的樂趣回歸自然,發出源自內心的笑聲。迎風而跑,讓風吹在臉上;撲通跳進水中,盡情感受水花;敞開胸懷擁抱朋友,接受朋友擁抱;所有這些都是笑聲的源泉。笑聲與歡樂源于自然,而人便是自然之物,擁有自然之軀、敏銳的感官,呼吸著自然的氣息,在生命的冒險中歡呼雀躍。
因為玩耍,人類永遠煥發青春,即使到了滿臉皺紋、步履蹣跚之日,內心依然維護著那份童真。
一輩子很短,能夠陪在孩子身邊,伴他成長的時光更短,何不趁機好好珍惜?給孩子留下溫暖歡樂的親子印跡,遠比你努力奮斗,只給孩子留下一堆冷冰冰的物質財富更有溫度,更有價值,也更值得回味。
有時間的話,家長們不妨放下身段,卸下煩惱,尋找機會與孩子一同玩耍。上天會在你成為一個童心煥發的家長的同時,恢復你的青春與活力。
長時間的低質量陪伴不如短時的高質量陪伴
反觀我自己,我也常常和爸爸犯同樣的毛病。有時陪著可愛多讀繪本,又忍不住去翻看手機,不僅讀得錯句連篇,毫無情感、節奏,對于可愛多的中途提問也往往答非所問。有時候甚至是可愛多糾正我,我才發現自己讀錯了。
只有放下手機,專心陪他讀書時,我才能做到聲情并茂,抑揚頓挫,這才是他最享受的親子閱讀時刻。
因此,每次講繪本前,可愛多都會跟我約定:“媽媽不要看手機。”他知道,唯有如此,他才能聽到媽媽講的最好聽的版本。
蒙臺梭利在《吸收性心靈》一書中說:人是一種有智慧的動物,因而對心理食糧的需求幾乎大于對物質食糧的需求。無須恐嚇或哄騙,只需使兒童的生活條件“正常化”,他的疾病將消失,他的噩夢將絕跡,他的消化功能將趨于正常,他的貪婪也將減弱。他的身體健康會得到恢復,因為他的心理趨于正常了。
孩子們天然渴求父母的關注,正像空氣對于健康一樣是必不可少的。他們要的不是一個坐在身邊,卻心不在焉的傀儡家長,而是一個時刻關注他們,會適時與他們互動玩耍的家長。
當然,這里的適時互動并不是指時時互動。當孩子專注于獨立看書、玩耍、探索時,還是不建議去打攪的,孩子們也需要獨立自由的空間去發展自己。而當他們開始無所事事,不間斷地“打攪”家長做事時,才是向你發射信號——“我需要有人陪我玩”。
那么,當我們某個階段某些時刻確實特別忙,沒空陪孩子,如何應對呢?
比如我在廚房做晚餐,爸爸在電腦面前專心工作,可愛多討不到我們的關注,就開始故意去按爸爸的電腦鍵盤,一通亂按引發的直接結局就是父子間彼此憤怒的咆哮。
通常這個情況下,我采取的行動是轉移可愛多的注意力,引導他去做他平時感興趣的事情,比如看書、玩車、拼拼圖、拼積木等等。或者是假裝請求他的幫助,請他幫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忙擦地,拿垃圾袋,拿面巾紙等等。
當可愛多從這些事情中找到樂趣和成就感時,就不會來纏著我和爸爸了。
假設以上方法都不奏效,我會暫停手頭上的事,和可愛多約定好陪玩的指定時間,當鬧鐘上的分針到數字幾,媽媽就可以坐下來陪你玩了。前提是你要做到不打攪媽媽的工作。
“媽媽每天擁有的時間是固定的,你在旁邊繼續打擾媽媽做事的話,媽媽做家務的時間變長了,你就要等更長的時間才能和媽媽一起玩了,甚至媽媽有可能沒有時間陪你讀書或玩耍了。”
權衡之下,為了讓媽媽能盡快盡心地陪他玩,他就自尋樂趣去了。畢竟他想要的目的“媽媽陪他玩”已經達成了,只需暫時保持“不打擾”的狀態,耐心等候便好。
高質量的短時陪伴比低質量的長時陪伴更有效,也更有價值。
當我們無法做到全身心陪伴孩子的時候,不妨嘗試著暫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引導他去做其他事情,同時與孩子約定好親子陪伴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沒有手機的干擾,沒有瑣事的牽絆,只有孩子和你,以及你們共同想做的事情。
兒童教育專家尹建莉曾說,“父母是否愿意和自己的孩子相處,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還是客串,這在當下只是形式和數量上的差異,最終卻是一個孩子生命質量的差異。”
我不愿當可愛多生活的中主角去操控他的人生,也不愿僅成為他生命中的客串,因為那不足以承載我對他的愛和關懷。我只希望永遠扮演好可愛多生活劇中的配角,陪他讀書,陪他玩耍,陪他走遍山川五岳,陪他嘗盡天下珍饈,為他的生活增色添彩,為他的健康快樂成長保駕護航。
正如黛安·倫曼斯的詩寫得那樣: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我會先建立自尊,再決定蓋房子。
我會多用手指來畫圖,少用手指來指。
我會少教訓多溝通。
我會少用眼睛看表,多用眼睛看世界。
我會跑到更多的原野看更多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