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關于管教孩子的剽悍晨讀,對單身狗的我來說簡直是一萬點傷害,但我堅強,我不哭,我要擦干眼淚爬起來堅持寫晨讀。不給自己找任何借口將已堅持2天的“優秀”習慣打破。
前幾天因為要考心理咨詢師,匆匆忙忙的看書,雖然只是突擊,但收獲還是很多,至于成績……咱們就略過吧。
看心理方面的書籍,首先發現很多名詞都是各大公眾號和暢銷書的寵兒,什么內驅力、潛意識、認知、原生家庭等等都是心理學研究的內容,感悟自己發現的太遲。還有發展心理學,講的是人的各個階段的不同特點:
1、嬰兒期(0-3歲):自我意識的第一次飛躍,通過感覺和動作適應外部世界;
2、幼兒期(3-6、7歲):以游戲為主要方式,通過各種形象游戲;把自己作為人際和社會關注的中心,認為自己關注就是他人的關注;也是第一逆反期。
3、童年期(6、7歲-12、13歲):可進行簡單抽象思維,基本擺脫自我中心化。
4、青春期(11、12歲-15、16歲):自我意識的第二次飛躍,可根據邏輯推理、歸納等解決問題,但要求與成人的社會地位平等,渴望社會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5、青年期(17、18歲-35歲):自我認同感是發展第一要務。
6、中年期(35-60歲):開始“完美人格”:為人處世日趨圓通,性別角色日趨整合
7、老年期(60歲以后)不安全感和孤獨感日趨增多,社會關系減少,家庭關系的失落;適應性差:
這些內容,都能從身邊找到很好的對應關系:既能和身邊已為人母的朋友的各種教育方式和焦慮點很好融合,又知曉如何面對各個年齡層的人士,針對大眾的特點,和他們好好交流和交往,讓每個人都感受到你的尊重與愛。
不禁設想如果自己身為人母,應該怎樣去對待孩子,在他們0-3歲的嬰兒期通過陪伴給他們充足的安全感,用肢體語言的觸碰調動他們的感受,親親抱抱舉高高,用行為告訴ta你愛ta;
在3-6歲的幼兒期不要抑制他們天性,盡情玩耍兒,多抽出時間陪他們做各種游戲,比如老鷹抓小雞啊,一起想象狼外婆的故事啊,可拓寬他們的想象力;要求明確,但不采取強制性管束;還要民主,給孩子表達觀點的自由。
在童年期時,通過自己的行為以身作則,讓自己成為你理想中孩子的模樣,想讓他們學閱讀,自己就坐在書桌前,而不是逼迫;樹立典范,告訴他們手機和游戲并不是他們的唯一。
在青春叛逆期時,感同身受,解碼他們的行為,知曉究竟想表達什么意圖,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認同,以對待成人的方式來對待他們。就像他們突然想燙頭染發,其實是想獲得外界的一種認可,而不是武斷指責他們不學好,不把學習當主業。
而青年期的我們,則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日益精進,面對生活的壓力和日趨變老的軀體,也不要焦急,告訴自己世間事都是這樣的,以充足的能力和準備面對自己的衰老。
當自己老去,告訴自己不要因為浪費光陰而自哀,坦然面對衰老,讓自己成為優雅的化身,來減少自己的不安全感。更要坦然接受父母慢慢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告訴自己要像他們教會自己握筷子的耐心教會他們面對出現的各種新鮮玩意。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愛,用行為告訴他們,盡管我們已經長大,但并未遠去。
寫在最后的碎碎念:不要用有色的眼光去看待心理咨詢師,因為心理是社會活動的前提,大家都可以巧用心理學,通過改變自己的認知,來影響自己的行為,更可以巧用心理學,了解他人特點,更好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