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的開學典禮上,女教授以“珍惜”為主題的演講得到網友的普遍關注和熱烈反響。她說,你可以像《瀟灑走一回》那首歌唱的那樣“我用青春賭明天”,但千萬不要“用健康賭明天”,要平衡好學習與鍛煉身體的關系,做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青年人……
要平衡好學習與鍛煉身體的關系,對中學生來說,或許只能是一個美好的愿望了。先前就有北京某中學生家長曬了這樣的一條老師發(fā)來的短信:“請確保孩子完成4篇古文的注釋,13篇古詩的默寫,再復習名著、字詞、閱讀思路等內容,兩篇作文一定仔細琢磨評語和范文。”
這只是當晚的語文作業(yè),不包括英語、數(shù)學、理化等科目。這種遍布全國的“中國式作業(yè)”使孩子們不堪重負,除了上課,就是做練習,做試題,這就是孩子們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生活的全部。
真的非要這樣才能掌握知識,學好本領嗎?是我們的孩子太笨?
黃武雄在《臺灣教育的重建》中說,西方國家的教育就給孩子很多游戲與自由探索的時間。我們的孩子用幾倍于西方小孩的時間在做功課,但同時代相比,絕大部分的重要創(chuàng)造和成果,包括好的文學藝術作品、社會科學重要的理論、自然科學突破性的研究,卻是西方人做出來的。
當然,我們也在少數(shù)杰出的東西,但成就與付出不成比例。問題在哪?是我們的教育過分追求分數(shù),壓制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造成這樣的局面,責任在學校?不是,準確來說不全是。學校也是有苦難言,教育管理部門對學校的考核主要就看這個。
原因在教師?教師也不愿這樣做,學生辛苦,教師何嘗得以輕松?學生6點半早讀,班主任老師們一般得5點半起床,他們也要趕在早讀課上課之前到學校。每周有三到四晚要值班,這就在10點半之后才能離開。除了上課、輔導,大部分時間就是出精選習題,出試卷,沒有其它的業(yè)余生活。他們要面對學校的要求與家長的期望,這都是他們的重負。
再看看家長,誰愿意看著自己的孩子吃虧?他們也被綁上了“戰(zhàn)車”,在為孩子的學業(yè)奔波,學生還沒放假,家長就為輔導班報名、選輔導老師的事操心了。他們害怕因為自己的疏忽而導致孩子輸在起點上,生活在社會底層,成為失敗者。
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學校,教師,甚至是教育管理部門,都知道這樣做的后果,都在抱怨這個教育制度和教育現(xiàn)狀,甚至會罵這該死的推殘人的“應試教育”,但每個人都自覺不自覺地成為其中的“推動者”。
教師難道不知道學生的辛苦?他清楚地知道學生的作息時間和作業(yè)量,但放假了,同樣布置數(shù)不清的練習要學生完成;家長呢?不是發(fā)覺自己的孩子“又瘦了許多”嗎?當孩子想到外面去透透氣的時候,當孩子在電視機前聽一聽歌的時候,家長不都在催促孩子回到課本、習題上去?
因為誰都覺得輸不起。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認識的問題,而是涉及到思想觀念、價值觀等深層問題――要出人頭地,不能輸!你要成功,你就得超過別人,打敗別人,人生如戰(zhàn)場啊。上好的大學,找好的工作,都要去拼,要競爭,否則,你永遠就生活在社會底層。努力學習不只是為了收獲知識,豐富和成長自己,更多的是為了戰(zhàn)勝別人,掌握超越別人和取勝的本領。這種帶著畸形的價值觀,才是問題的關鍵。
或許,家長們會說:社會都如此啊,難道我們看著孩子被社會拋棄嗎?這正是大家普遍的心態(tài)。只是,每個人都想著打敗別人自己才能成為勝利者,世間又有多少個是真正的勝利者?如果以這樣的代價來追求所謂的成功,無疑是殺雞取卵,得不償失。
是的,孩子們得持有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追求美好的生活,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但不能“用健康賭明天”,不能因此而失去了最為寶貴的東西――健康。為此,很多有見識的家長都陷入了矛盾之中,一方面,不愿孩子放棄,落后于社會;一方面又擔心孩子被這巨大的學習壓力和精神焦慮所壓垮。追求美好的生活,卻容易因之而付出慘痛的代價。
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
其實,問題似乎也很簡單,就是明確教育的“底線”――健康的體魄,健康的心理。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一切拼博與追求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在目前的體制下,家長、學校老師們不能完全拋棄考試分數(shù),但應該有一條不可逾越的底線――孩子的身心健康。正如某教育專家所說的那樣,你的學生每天睡眠不足6個小時,縱然有很多學生考上清華、北大,這又有什么好自豪的?這是以犧牲學生的健康為代價的!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能跨越“健康”這一底線。
“體質不強,談何棟梁?” 是的,“本錢”沒有了,還談什么革命?家長、教師們不能為了學業(yè)成績而隨意剝奪孩子們的體育鍛煉時間,讓他們遠離操場,遠離活動場所。
事實上,不侵占孩子的休息時間、課余生活,舒緩孩子們緊張壓力各種心理負擔等這些基本行為,我們是可以做得到的,比如保障每天一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嚴格執(zhí)行科學的作息制度,假日不補課,不開設什么輔導班,布置適量的作業(yè)等等。
這又重新回到了“減負”這一古老又常新的話題,“減負”如果沒有真正地解放孩子,沒有真正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無論口號喊得多響亮,這也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