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望著空蕩蕩的大街,在黑夜里徘徊來去,不知哪個是我的心門。
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很長很長——沒有好好地喜歡一樣東西,享受從事某件事的過程,醉心于其中,沉浸于其中。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好好地靜下來,一個人,仿佛一束光從井口垂下沉到心底,靈魂從半空垂視,好好看看自己。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
小時候很喜歡思考,幻想,猜測。各種各樣的想法,串在一起,寫成一篇博文,妙趣良多。然而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了。不但因為人長大,在骨感的現(xiàn)實面前,幻想有如軟皮紙皺巴無力,也因為無奈地處在這個社交時代,博客之后大家用微博,寫的東西少了,后來棄置微博用微信朋友圈,簡直不能寫一點東西。諷刺的、露骨的、深刻的、偏激的、虛幻的,朋友圈里統(tǒng)統(tǒng)不能有,誰寫誰被拉黑。朋友圈真是一個圈,一個金箍圈,人的個性——張揚的幼稚的可笑的暢想和真情實感——統(tǒng)統(tǒng)箍住了,你要圓滑,不得逾越雷池,否則就會侵犯你朋友們的雙眼,沖擊他們的價值觀——不然還怎么做朋友?
(朱海濤有這樣一段話,我覺得寫的很到位。
(就個人意義上來說,每當我們閱讀自己曾經寫過或者他人的博客,能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我們會發(fā)現(xiàn),“哦,原來我們以前是這個樣子啊”。經過多年沉浮,時移世轉,我們清晰的看清楚曾經的我們與現(xiàn)在我們。博客上的每一個字,每一張圖片,每一個評論,每一話題都是在敘述我們的情緒,經歷,價值觀,思考和成長。我們會提醒自己浮躁的社會里“勿忘初心”。而如果我們是咱翻看自己的微信和微博,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什么。浮躁,虛偽,作假,跟風,俗氣,或是已經被刷成篩子的朋友圈,這些能讓我回味到什么?炫耀虛榮而跟風的文字到頭來看起來是一場鬧劇,所以我們總是在不停的發(fā)消息然后又不停的刪。或許在發(fā)的時候我們只是追求了一下快感,發(fā)泄后又發(fā)現(xiàn)異常空虛。)
但是我仍然是我,我要發(fā)光,我才能看見自己是誰。要是我不能發(fā)聲,我連自己都不能辨認,我做人有什么意思?
這段很長的時間——很長很長——我覺得做人實在沒意思。我沒有勇氣,沒有自信,發(fā)出自己的光來。我過于獨特。不,應該是毒特,我有毒——我舍友這樣評價我(他們本身也有毒)。我要做的事就是要不一樣,我要成為的就是不一樣的人——獨特的我。這就讓我能產生精神共鳴的人極少,幾乎沒有。如果發(fā)出我自己的光來,簡直刺眼——就如我曾經感到身邊人的三觀都令我如此不能接受,他們的每個發(fā)音都在襲擊我的耳朵。真受不了。好在,這么長時間以來,對此我已經習慣。我也學會了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對待一切不同的聲音,一切不同的光芒——這是我免去苦惱的最好的辦法。我開始可以心平氣和地和不同價值觀的人交流,理解他們,享受他們敘述中所經歷過的奇特旅程。但我不確定,若我成為那個發(fā)出自己光的人,我身邊是否還有人能坐下來,聽我講我的故事,而不是用驚慌的眼神看向我,然后轉身,向我收起光芒。
是的,我開始為了生活的和諧,開始了茍且,茍且地被人群裹挾著,滾著,忘卻了自己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傾覆了心靈的和諧。這樣的人生很精彩,你會走過那些自己絕不會選擇的路,看過那些本不會看到的別致風景;這樣的人生很乏味,你連自己想走的路都沒走過,想看的風景都沒看過,你活著為了什么?
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我不能停止發(fā)問。自幼我理解何為死亡,我從未停止過這樣的思索。人生需要一點思考,一點深刻,一點觸及靈魂的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