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楊絳先生去逝之后,微薄、朋友圈、簡書充斥著各種緬懷她的文章,或不舍、或敬佩……
看了那么多的文章,才發現我是真的如此的淺薄,竟然不知道楊絳先生為何人物?為何值得這么多的人歌頌緬懷……帶著羞愧、帶著疑問、帶著好奇我百度了一下她老人家。
楊絳:本名楊季康,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鐘書的夫人。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法語翻譯佳作;同時她還創作了著名劇本《稱心如意》;93歲出版了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96歲出版了哲理散文集《走在人生邊上》;102歲又出版了有八卷之多的《楊絳文集》;于2016年5月25日凌晨逝世,享年105歲。
以上資料全是百度上查到的。查到這些資料我對她更加的好奇,是什么樣的環境、什么樣的經歷促使她創造了如此輝煌的成就。于是我看了《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楊絳傳》。
我花了四個晚上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夏墨用最溫暖的筆風描寫了楊絳先生的風雨人生。描述的楊絳先生的童年成長、求學歷程、家庭的變遷、與錢鐘書的相愛、相知、相守、一起留學的經歷。這是一個聰慧、堅韌、博學多才、淡定從容的奇女子。她的人生觀、價值觀如此獨特,充滿了正能量。對待任何事情都堅持自我,用一顆最初的本心去對待,無論荊棘坎坷。
對待學習她努力用功、孜孜不倦、活到老學到老;
對待生活她熱情細膩、淡泊名利;
對待學術她一絲不茍、嚴謹;
對待父母孝順至極;
對待女兒就像對待作品一樣,傾注了全部的愛,生怕孩子受委屈,一生就一個孩子,由于圓圓身體不好,便自己親自教育。
對待老公與丈夫相濡以沫、齊頭并進,在丈夫需要的時候放下一切不遺余力的支持他、鼓勵他。為他解決所有的后顧之憂,讓他安心創作、安心工作。即使在丈夫女兒雙雙去逝之后,她依然堅強的活著并努力的完成著丈夫的遺愿,如“好讀書”基金會,如整理錢鐘書先生生前的各種書稿。
面對工作她從不拖延、實事求是,盡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面對困難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從不逃避。
……
她的一生是如此安然、如此淡定、如此賢惠、不驕不躁、不卑不亢、令人傾佩;這等堅強實在是女性之模范、之驕傲,也是如此的叫人心疼。實在后悔晚知道了她,甚至還來不及拜讀她的文字。之后我會一一拜讀,并努力向她學習,學習她的努力、堅強、淡定從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