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些現象,我心難受。感到很焦心,卻無處安放。
有一些十幾歲的高中生,在一個重點中學上著學,享受著這個地方的最好的教育資源,但我卻看不到一個重點中學生應有的求學者的樣子。他們沒到下課時間就心煩意躁,想著各種辦法逃學。他們身上有種戾氣,學校的規則,老師的道理是順不掉他們身上的戾氣的。
想起最近看的董仲蠡老師的演講《教育的意義》的視頻,董老師的演講震撼了我。教育的意義是什么呢?也許不只是社會、家長,就連教育工作者也沒真正弄明白教育是什么。
《中庸》里有這么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說的是:上天賦予人的品德叫做“本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道”,使人修養遵循道就叫做“教”。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本質:引導孩子遵循本性,活出他自己該有的樣子。
法國哲學家盧梭在孩子的教育上,主張“無為而教”。順其自然,做到不教而教,引導孩子活出他本該的樣子。古之人早就倡導這最人性最本質的教育理念:順應天性,無為而教。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秉性、天賦,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如果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約束修整孩子,孩子自己獨有的東西就會被壓制。無為而教就是順應孩子的天性,遵循其成長規律,這樣孩子的靈性就會激發。而我們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是沒有這方面的理論知識與意識的。
那些高中生身上的戾氣是怎么形成的?這是與家庭教育相關的。其實中國很多家庭是沒有“家庭教育”這一行為的。很多家長只負責把孩子生下來,然后把其扔給老人,就外出工作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沒有父母的“育”的。
擔負起育人責任的除了學校外,家長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最關鍵的扶持者,引路人。但令人憂心的是,我們中國的家長,大部分是不及格的家長。他們只有生兒,養兒的思想,卻少有育兒的意識與知識。家長沒有育兒意識與知識,有多大的危害,也許少有人去反思過。下面我呈現幾個案例。
我是高中學校的女生輔導員。最近接到很多單問題學生的案例。一女生,哭得竭斯底里,情緒極其不穩定,嚇壞了班主任與年級部相關領導。原因是她覺得她媽媽一定會拋棄她,最后求助于其班主任。父母該有多忽略孩子,才會造致一個十七八歲的孩子有這樣深深的不安之感??!
以我的判斷,學生之所有這樣的情緒呈現,家庭肯定是出現了問題。果不其然,父母離異,父親已另組家庭,母親也有男朋友,正準備結婚。她到她母親家時,母親常說些嫌棄她的話。如掉頭發,不講衛生諸如此類的話。
我聽了這些情況,心里特別的憐惜她。這真是一個可憐的孩子。父母各有自己的生活,他們也許從來沒想過自己的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他們以為把她養大就好了,至于心理健康估計是從來不關注的。如果有關注,孩子就不會有這樣嚴重的心理陰影了。
父母離婚,肯定對孩子有影響。但如果他們想到他們還是父母的角色,就會想著理性處理好離婚事異,同時能想到要怎樣向孩子表達他們的愛,盡量把傷害減到最低,我相信孩子會理解并坦然接受的??上У氖牵?中國式的離婚大多是鬧到你死我活的。孩子的事就無暇顧及了。
說到底,其父母還是沒有育兒的意識與知識。育兒,除了讓其身體長大之外,還要讓其“成人”。成人,心理的健康成長是核心。有了育兒意識,就會不斷學習育兒的知識。沒有人天生會當父母的。高學歷的父母不代表其就一定有育兒意識,沒念過什么書的人也能有超前的育兒意識。
還有一個女生,說自己有腳臭味,于是懷疑同學朋友,甚至是路人都嫌棄她,會對對竊竊私語。她開始失眠,并無法專心學習,造致成績下降。成績下降,于是學習壓力又增大,情緒不穩,常常關起宿舍門、廁所門哭泣,又引起與同學間的矛盾,反過來又加劇情緒的不穩。這負面情緒是連鎖反應。
心理學老師說她是極度自卑引起的極度敏感。于是從家庭入手,發現其是家里最小的,父母和哥哥們都很愛她,對她很好,家境也富裕。這就難以理解了,為什么這樣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會讓她有如此自卑的心理呢?后來深入了解,才得知這女生是養女,她一直不知,近幾年聽來了這一消息。
估計她這樣的異常表現很早就有,只是又被父母忽略了,才造致她今天嚴重的心理問題。這個例子又印證了,養育孩子只有養,沒有育的思想意識是可怕。
想起《中國新歌聲》那英隊的李佩玲,她也是一個被領養的孩子。但我們從她身上看到的是一個健康、樂觀、自信,對養父母充滿愛的女孩。她的人生經歷是殘缺的,但她的愛是滿的。她的養父母是優秀的父母。
看到一本權威雜志,上面有一篇調查報告。講的是廣東某中學組織學生到奧大利亞進行夏令營活動。偶遇同去夏令營的日本學生。兩相pk,真是相形見絀。而最顯問題的是兩國的父母的育兒意識上。
一些小細節足以見育兒格局的差異。例如日本父母教導孩子到別人家暫住,要遵守對方的生活習慣,不可隨意更換住家,住到別人家要主動幫忙干活。而中國父母給孩子的意識是,這是我們花錢的活動,有什么不滿意的,就換住家。
結果,被投訴最多的是中國學生,說他們不懂禮貌,不遵守他們作息與生活習慣的規矩,動不動投訴并更換住戶人家。可笑的是,其中一個家長接到孩子吃不好,住不好的電話后,馬上掛電話給相關負責人質問為什么不給孩子吃好,并要求馬上給孩子換住的地方。
日本父母會其孩子帶著禮物與感謝信到寄宿人家,感謝他們對孩子的照顧。打電話給孩子時也會問候房東。而中國父母只是讓學生把禮物帶到,再沒有更多的情感交流。父母是孩子的引導人,父母思想、行為影響著孩子。
中國父母在夏令營活動期間常干涉活動,關心最多的是孩子有否吃好住好。日本父母完全放手,他們關注的是孩子有沒給對方添麻煩。別人育兒的理念把我們甩出一條街的距離了,而我國的家長還多是只停留在養兒的層面上。
我們的生活好過了,孩子有更充裕的物質生活。中國大多家長養育孩子,思想還是停滯在給他們更好的物質生活上。認為讓孩子吃好穿好住好,把他們養大就夠了。他們沒有意識“成人”的含義是,除了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外,更應該有一個健康的人格,真正擁有做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