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崇禎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這句話,給這個漢人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做了最后的注解,無可否認崇禎的勤勉用事,克己奉公,只是于他的一生,終究是留下了千古遺恨,有時候翻看這些歷史,我以為崇禎如果不殺掉魏忠賢這個太監的話,以魏忠賢的攬財能力,明朝起碼可以延壽十年,因為魏忠賢可以從權貴手里弄到錢財,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更是由書生書寫,而書生和宦官是天然對立的,對于宦官的描寫就可想而知了,崇禎真的是一個非常悲情的皇帝,對自身節儉到苛刻,卻始終被權貴玩弄于手掌之上。崇禎找自己岳父借錢,岳父推脫沒有,皇后把自己的錢給到國丈,國丈還要從中中飽私囊,何其悲哀。
? ? ? ? 其實大家就已經知道,明朝的太監很出名,明朝的太監到了中后期,雖然囂張跋扈,但是他們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他們不具備像唐朝時期的那么龐大的潛勢力,可以隨意廢立天子,他們終究只是天子家奴,也可以說他們是依附于皇權而生,看歷史書上崇禎鏟除宦官時是何等的英明,因為處理的終歸只是自己的家奴。只可惜崇禎后面自己自廢武功,主動的去掉了自己的武力,把刀子遞給了文官集團,也就是所謂的東林黨,能和明王朝這個黨爭相提并論的首屈一指就是唐朝的牛李黨爭,我們從歷史書上都看到了這個結果,兩個朝代都沒有一個很好的下場,如果崇禎能夠很好的利用宦官集團,牽制文官集團,搜括天下財富,也就不至于后面為了收三響搞得民怨沸騰,天下板蕩,最可惜的是明王朝勛貴階層在土木堡一朝盡喪,失去了鉗制文官集團的力量,而宦官勢力終究名不正言不順,難堪大任。
? ? ? 明末歸根到底的問題就是財政問題,商稅收收不上來,便加征三響,缺口越來越大,導致越收越多,攤派到這些平民百姓中,百姓不堪重負,淪為流民。
? ? ? ? 同時,明王朝對于底層失去了控制,也就是所謂的皇權不下鄉,但是明朝不是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的,明朝前期對于基層是有比較強的控制力的,從中后期開始才慢慢失去了對底層的控制,底層社會就被鄉紳們掌控了。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 ? ? 并且東南的財富很難完全的運到京城,通過漕運運輸的層層吸血,真正運到京城的所剩無幾,而朝中囿于黨派之爭,以及官員的自身利益,始終抵制通過沿海海運這個最有效的方法來運輸,用祖宗成法來抵制皇帝。說到底還是崇禎的刀不夠鋒利啊,砍的了家奴,卻動不了根深蒂固盤根錯節的文官集團,生逢末世王朝哪怕當個暴君也比崇禎這樣強。
? ? ? ? 明亡于萬歷,明王朝的根基早就爛到根了,如果不是有高拱,張居正這些人力挽狂瀾,真真切切的去為這個國家做了事情,革除了一些弊病,讓明王朝這個老舊的軀體重新煥發了一些生機。只是隨著張居正去世人亡政息。張居正一死新上任的皇帝就迫不及待地推翻了所有的一切,官場上空談的官員真的太多了,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鍵盤俠嘴強王者,光動嘴,不干活,提意見最厲害,辦實事一點用處都沒有,反而那些真正干實事的,還要受到這些人的壓迫迫害,明王朝覆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朝廷的根子爛掉了,如果張居正的繼任者能夠延續他的政策,真正實行兩代到三代,那么明王朝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但這終歸只是一個幻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