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濾Filtering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地鐵上,道路旁,人們低頭刷著微博,瀏覽最新新聞。從前,我們對信息獲取的范圍很小,可能只是你的城市,而如今,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接收近乎時時大洋彼岸的消息。
雖然我們可以掌握更多的信息,但是在信息良莠不齊的密集轟炸下人們還是會懵圈。我們總能聽說“選擇焦慮癥”這個詞,正是說明備選項太多了,反而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很多人都陷入了迷茫焦慮的狀態。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分辨并提取自己所需呢?這就需要有過濾器來幫忙。傳統的比如說靠口碑相傳、品牌價值、專業機構等。這些過濾器仍在發揮著作用,可是面對比以往幾何級增長的信息時代來說,我們需要更多樣的過濾器。
理想的過濾器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知道我的偏好。
2.知道我朋友的偏好。
3.知道哪些是我應該去了解的。
第3點也彌補了第1點中“過濾器泡沫”的影響。即推送的信息過度迎合自我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有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感覺。
隨著過濾技術提高,成本的降低,大規模個性化將定制將成為必然趨勢。
除此之外,作者提供的一個視角很有啟發性。他說“從人類視角看,一個過濾器關注的是內容。但如果反過來說,從內容的視角看,一個過濾關注的是人類的注意力”。早在1971年,赫伯特.西蒙這位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社會科學家就總結出這樣的觀點,簡化為“在信息豐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注意力是稀缺資源,每個人一天24小時,不會變多。同時,它又相當廉價。因為它川流不息,我們無法節省或者儲存它。我們的注意力價值多少呢?可以用一個媒體行業內的年度收入比上小時算出每小時注意力價值。通過計算,各個媒體的價格基本圍繞著相對平均的2美元每小時波動。我們發現實際上注意力并不怎么值錢。但正是這種低級注意力推動了推動了我們經濟的絕大部分,以及互聯網經濟的一多半。大型網站有著大量的基礎設施負責過濾這些對于商品的注意力。他可將某類廣告商精準的推送給特定用戶所看頁面上。
總體來說,隨著技術進步,商品的費用下降,我們可以免費獲取的東西越來越多。而唯有“體驗”的價值在不斷升高。因為體驗沒法復制傳播開,只能親力親為。再加上個性化定制,未來在個性化體驗領域將會大有可為。e.g:音樂會門票的平均價格在1981年到2012年增長了近400%。在美國,臨時保姆的平均價格為15美元每小時,這是最低工資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