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v.cntv.cn/video/C21017/bd3c5857415a4ad0b6155554ff06d915
于丹《〈論語〉心得?天地人之道》中談到了陶淵明歸隱的事情:
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了很多內心富足的君子。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就是其中之一。陶淵明曾經當過八十三天的彭澤令,那是一個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讓他棄官回家。有人告訴他,上級派人檢查工作,您應當“束帶見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裝,扎上領帶,去見見領導。陶淵明說,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就是說,他不愿意為了保住這點做官的“工資”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回家的時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寫進了《歸去來兮辭》。他說,“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我的身體已經成了心靈的主人,無非是為了吃得好一點,住得好一點,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諛奉承,我的心靈受了多大委屈啊!他不愿意過這樣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于是就回歸到自己的田園。陶淵明的意義,不在于在詩中構置了一個虛擬的田園,更重要的是,他讓每一個人心里都開出了一片樂土。
從這些敘述中歸納,可見于丹教授認為陶淵明棄官歸隱的原因是“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甘心“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不愿意使自己的心靈受到委屈,其意義是使后代“每一個人心里都開出了一片樂土”。
這些說法十分新鮮,和傳統的陶淵明研究中所得出的一些共性的意見頗不一致,有必要予以商榷。
探討陶淵明歸隱的原因,其《歸去來兮辭》是最為直接和可信的材料,其文云: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來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而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翹首而遐觀。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其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暮春,將有事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而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我們讀著這篇文字,發現其中處處折射出作者對當時社會的憤激之情,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著對當時政治狀況的否定和失望,決絕的態度異常堅定,傲岸的情緒盈溢洶涌,是一篇摒棄污濁世俗、追求高尚境界的宣言書。
文中說:“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這是直接套用《論語》的文句,引典事以表達對時政的否定。《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文中說:“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其中刻意用到“植杖”,這也是套用《論語》的典事,以表達與統治者的決絕。《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文中甚至直白地呼出了棄世而去的口號:“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歸去來兮辭》將陶淵明歸隱的原因已經說得再明白不過了,于丹教授的書中也提到了這篇文章,甚至還引用了其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的關鍵文句,怎么就能將陶氏歸隱的原因簡單地介紹為為了保持尊嚴和快樂呢?
陶淵明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隱士代表,他存在的意義是巨大而宏深的,需要從多學科、多角度的層面去解讀闡述,但無論從哪方面看,都與于丹教授主張的“心里開出樂土”說法相去甚遠。有人說于丹教授的書使孔子很著急、莊子很生氣,陶淵明被介紹成這個樣子,如果靖節先生九泉有知,說不定也會很著急,很生氣的。
另外,于丹教授書中說陶淵明“在詩中構置了一個虛擬的田園”,筆者猜其中的“構置”大概是“構建”的意思,但這個詞語連《漢語大詞典》中也查不到,以后修訂時應該讓他們收進去,其源書證就用于丹教授書中的這句話。不過說到“虛擬的田園”,這就又很驚世駭俗了。陶淵明歸隱后確實是當了農民,過起了田園生活,因而成為山水田園派的詩人,于丹教授卻說他詩中的田園是“虛擬”的,看來又有獨具慧眼之處,我們得靜等于丹教授娓娓動聽地徐徐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