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至今,我們對資源的獲取變得越來越便捷,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茁壯成長,更是讓我們不廢吹灰之力就可以從網絡上獲取絕大多數我們所需要的資源。無論是實物資源或是數字資源,都在我們的彈指一揮間獲得對其的所有權。然而,在這種極度的便捷下,暗含著我們對資源的不重視,我們更多的變得囤積資源,而非使用資源。
書非借不能讀也
這句話出自于中學時代所學的袁枚的《黃生借書說》一文。早在清朝時期,文學家就已經一針見血地認識到了『擁有』對我們的影響。當我們獲得了對一本書的所有權之后,這本書就變得不再那么珍貴,于是對追求它所要傳達的思想不再那么急不可耐;相反,如果我們沒有對這本書的所有權,而只有閱讀權的話,這本書對我們的價值就變得彌足珍貴,我們必定會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它所傳達的思想吸收殆盡。
然而,幾百年過去了,現在的我們卻似乎絲毫沒有吸取前人的經驗,仍然熱衷于不斷的擁有資源,囤積資源,而非恰如其分地利用資源。在過去我們看書只有笨重的實體書可以選擇,而現在一個Kindle或者pad,我們就可以看遍天下所有可以稱之為『書』的文字。于是,我們每發現一本感興趣的書,就下載一本,久而久之,我們的磁盤聚集了成百上千本書,甚至磁盤的容量也許也已經不足。但是在這些我們擁有的『藏書』中,也許被我們認認真真的翻閱過的屈指可數,甚至也許一本都沒有去翻閱過。這種現象并非個案,而是存在于為數眾多的信息時代的寵兒身上。在『冬吳相對論』中,吳伯凡坦誠他有一個名為『萬卷書』的文件夾,里面囤積了大量的電子書,最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03、04年,但是真正打開過的沒有多少。聽到這段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我何嘗不是如此,且不說我那已幾近被壓垮的書櫥,曾經在我的電腦上,也有那么一個文件夾,里面存放了許多我自認為感興趣的、會去翻閱的電子書,卻又沒曾翻閱,最后被我全數刪除。
這種現象也不僅僅是存在于『電子書』這一領域中,電影/劇集同樣如此,在在線視頻不像現在這么發達的時期,我們何嘗不是不斷地下載那些正在追的『美劇』、『公開課』,但是下載下來之后又被塵封在了磁盤中,不曾觀看。當電子商務興起之后,便捷的網購迅速捕獲了我們的『芳心』,我們開始從XX商城購買大大小小的物品,快遞一個接著一個。等有那么一天,我們會驚訝的發現,在我們曾經從各商城訂購的物品中,大多數都屬于可買可不買的范疇,只是當時的沖動購物。同樣是在『冬吳相對論』中,講述了一個家境不錯的人的在線購物經歷:由于家境不錯,所以就不用上班,于是每天在家就蹲守在各商城中,看到『好東西』就下單訂購,接快遞,收到之后放在一邊繼續訂新東西,不斷循環,最后堆積如山。
當我們過度注意到時代帶給我們的便利的時候,我們會遺忘這些便利所帶給我們的真正價值,我們會遺忘發明這些技術的初心。技術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收獲,而非更快的囤積。在這囤積的時代,我們應該重拾初心,減少對物質的囤積,增加對精神的囤積。用囤積武裝我們的精神生活,而不要讓囤積成為壓垮我們物質生活的那最后一棵稻草。